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其中超过九成自报患有慢性疾病。在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下,这部分群体的养老护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开始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然而,传统的养老机构大多只提供日常照料等方面的生活服务,老年人患病时则需要多次往返于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致使失能或患慢性病的老年群体大多常年居住在医院中以得到足够的医疗服务,出现了医院“押床”现象。因此,在养老机构中提供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是今后养老服务发展的新趋势。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2016年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90多个市(区)作为试点,正式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其中,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兴办福慧医院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北京市寸草春晖养老机构通过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三级医疗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均取得显著成果。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将试点地区养老机构分为公立和民营两种类型,选取实践中开展较好的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和北京市寸草春晖养老机构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政策只指出了发展方向,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养老机构的监督机制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清淅浙;养老机构内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且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等。公立养老机构的个性问题有:规模扩张受财政投入限制;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影响服务质量等。民营养老机构的个性问题有:运营过程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缺乏医疗保险报销资质等。这些因素都妨碍了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推进。鉴于此,针对共性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明确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内容,规范服务的提供标准;二是落实各级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监督管理职责,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三是构建第三方合作机制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四是提高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鼓励专业人才投身养老事业等。对于公立养老机构的个性问题提出:一是放宽公立养老机构规模限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民营养老机构个性问题提出: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筹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二是放宽医疗保险定点报销资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