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研究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活动丰富多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所在学校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存在诸多不足,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本人进行了初中生物学实践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也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研究过程包括:1、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综述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进展,明确本研究的创新点;梳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程开发。通过扬中四所初中学生与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扬中市第一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建设的不足,并从教学环境、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情况三方面,细致分析本研究实施的可行性。然后,基于社会发展要求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建立生物学“绿色行动”校本课程,并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确定课程计划及安排。3、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并从“科学调查”、“科学探究”、“社会实践”三个方面选择典型课例,进行分析。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两方面进行。本研究遵循评价原则,编制多向评价表,使课程评价更公平、客观、全面。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促使课程建设更完善。研究的结果表明,生物学“绿色行动”校本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均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同。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体现学校特色。当然,在课程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知能影响课程开发的深度与效果,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展。针对问题本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设想,具体效果有待下一轮课程实施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