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是发起对话的第一阶段,决定着对话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称呼语的使用和选择受对话双方的年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制约。除此之外,由于对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不同,其所顾虑的因素不同,称呼语的使用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就中日称呼语的使用特征、中日称呼语在使用上的异同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透视中日社会文化的差异。本文以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所出现的呼格作用的称呼语以及其对译为资料,来研究中日称呼语的使用特征,对比中日称呼语在使用上的异同。本研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并得出结论。第一章,梳理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方面关于称呼语以及称呼语的中日对照的文献。关于怎么称呼对方,日语中有对称词、呼称、呼语等用语,汉语中有称谓语、称呼语、呼称、面称等用语,两种语言在称呼语的定义与范围方面比较混乱。中日两国的研究主要以问卷、录音、电视剧台词等作为研究资料,大部分研究的视点都集中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通过对译资料来研究的文献非常少。第二章,根据铃木(1973)的理论,将呼格功能的称呼语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为阐明中日两语言中称呼语的使用特征和异同,同时对称呼语的唤起功能、情感表达功能进行补充性研究。介绍本研究所使用的对译资料一《红高粱》,并阐明选择该小说的原因。介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分析方法以及数据收集方法。第三章,依据田窿(1997)和铃木(1973)的分类方法将对译资料中出现的称呼语分为零称呼语、固有名词、亲属名词、定记述、第二人称代名词等五类。研究发现中日两语言在零称呼语、绰号、反应人年龄、性别和行为特征的定记述、和第二人称代名词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四章,从辈分的上下和夫妻关系来研究称呼语在家族内的使用频度。从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来研究社会关系中称呼语的使用频度。第五章,得出结论。汉语的称呼语具有打招呼功能,是社交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日语的称呼语仅仅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往往可以省略,或者选择其他唤起对方注意的表达方式,因此汉语称呼语的使用远远比日语频繁。在家族关系内,汉语注重互相确认亲属关系,日语更注重上下关系。社会关系中汉语多利用称呼语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日语的称呼语则重视与对方保持距离。汉语称呼语的选择多受当下情绪的影响,因此比较灵活多变。而日语的称呼语则是由对话双方的上下、亲疏关系等客观因素来决定,因而比较固定。另外汉语称呼语的情感表达功能明显,日语不明显。最后,说明今后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