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寇准在政治上素以果敢练达著称,而其诗作风格却含思凄婉,幽怨细腻;两者之间的对比反差,向来令文学史研究者感到困惑。本文以相关的正史、野史、笔记、诗话、词话以及宋初作家的别集为基本材料,广泛参考近年来研究寇准和他诗文的论著和论文,对寇准的早期生活经历及诗风形成过程进行了客观认真的分析和考察。我们认为,寇准诗歌的凄婉格调,首先与他的家世,尤其是父亲寇湘“陷蕃”仕辽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寇准入仕之际,适逢宋、辽对峙,其家世出身疑会被看成是先天性的政治“污点”,寇准内心也为此充满隐忧。此外,寇准早年曾经与隐士、僧侣有过密切的交往,方外之士在诗歌创作中的诸多偏好对他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寇准诗歌绝大部分比例写于为官巴东时期,他将迷茫黯淡的仕宦心态、类似放逐的悲凉情绪,以及远离故土的浓浓乡愁,综合寄托在巴东山水之中,遂造就了一种幽怨凄婉的独特诗风。所谓“寇巴东”诗,乃是寇准早期生活遭遇与凄风苦雨的巴山楚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艺术奇葩。客观说来,寇准诗歌以其措辞凄婉、细腻雅致的独特风貌,生动展示出作者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在宋初诗坛上独树一帜。 复就创作主体的内在特性而言,宋初时代由乱而治,新、旧观念的交互共存是福分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在当时很多诗文作者身上,隐与仕、心与迹、自我与社会的对立与冲突都有所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寇准乃是当日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其诗作风格与政治人格之间的显著差异,不过是多重主体内涵的外在体现。如果说诗风凄婉所隐含的是寇准的“私我”属性,那么政治上的果敢练达则展示出作者面向“公众”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