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欧美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我国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9位。据报道胰腺癌在初次确诊后,1年内死亡率达80%,3年内为95%。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6月,局部晚期6-10月。存活率的提高主要源于手术切除率和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仍是目前惟一有希望治愈胰腺癌的措施,但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只有10%-20%的病人就诊时适宜手术切除,总的切除率为14%。手术切除者,总的5年存活率为18%,淋巴结阴性的病人为32%,切缘和淋巴结均为阴性的病人可达到40%。70%-80%的病人由于肿瘤无法切除,必须通过非手术治疗来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即使是肿瘤切除的病人,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也证明远期效果不理想,患者大多死于肝转移和局部复发。所以在手术同时配合辅助化疗,以期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而吉西他滨仍是治疗胰腺癌的首选药物,但吉西他滨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仍不是很理想,虽吉西他滨对胰腺癌效果较确切,但有效率仅为25%。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MDR是指抗某种细胞毒物药的耐药细胞,可对许多结构上无关或作用机制上不同的其他细胞毒药物产生交叉抗药性,可由肿瘤细胞的MDR基因过表达或扩增所引起。但是其机制却不明确,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为寻找有关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通过分析对吉西他滨敏感性及非敏感性个体在蛋白质谱上表达的区别,寻找影响药物反应程度的蛋白波峰。筛选并验证吉西他滨对胰腺癌化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给予最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方法:取100只试验裸鼠建立胰腺癌模型组,给予吉西他滨化疗后,处死小鼠,取血并收集肿瘤病灶及淋巴结和内脏等标本组织,选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裸小鼠中肿瘤质量最大的20例为对照组,取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裸小鼠中肿瘤质量最小的20例为试验组,采用SELDI-TOF-MS技术检测裸鼠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判别分析处理数据和筛选标志物,以建立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评价体系。结果:3个蛋白质峰(4295、3708、9475m/z)组合构建为鉴别试验组和对照组胰腺癌化疗模型的灵敏度为95%(19/20),特异度为95%(19/20),准确率为95%(38/40)。结论:蛋白质谱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以及化学治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吉西他滨敏感性个体细胞在蛋白质峰表达上的区别,找到影响药物反应程度的关键蛋白质峰,有利于个体化用药。但最终还需要在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