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寰枢椎肿瘤的切除和和上颈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总结术前的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促进恢复的方法。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本院对12例寰枢椎肿瘤患者,9例术前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定病变性质。全身麻醉下,先行气管切开,经前、后联合入路,根据行病椎全椎切除,前路分别行异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异形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和髂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后路行枕颈固定术,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随访6~30个月。结果8例CT引导下穿刺结果与术后病例相符合。术后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1~3个月恢复,没有患者因痰液堵塞气道而至窒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仅1例脊索瘤原位复发,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3~6个月全部均达到枕颈区稳定。结论1)术前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对于明确病变性质有重要价值;2)手术入路的选择要以能够充分暴露病灶为目标,按照包膜外切除的原则切除肿瘤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3)术后重建要以达到即刻稳定为目标,异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合枕颈固定,同时辅以Halo-vest架外固定,在寰枢椎肿瘤切除术后能够有效的重建上颈椎稳定性,适合在寰枢椎肿瘤切除术中应用4)术前气管切开能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带来的不良后果。5)提前放置胃管有力于术后的营养支持。目的比较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椎间盘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节段中矢状位硬膜囊充盈程度和Pavlov比率对手术选择的价值。方法对96例相邻两节段病变且病变节段间硬膜囊充盈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进行回顾型研究。53例采用ACF法(A组),43例采用ACDF法(B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节段Pavlov比率、硬膜囊充盈程度与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率的相关性,随访时间3~25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节段的Pavlov比率、硬膜囊充盈程度与神经功能改善率没有相关性。结论对相邻两节段病变且病变节段间硬膜囊充盈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节段的Pavlov比率对术式选择没有价值,硬膜囊充盈程度对术式选择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从简单、安全、创伤小的角度来讲,两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更为合理。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前路间盘切除、椎间棘突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55例获得随访,采用JOA评分判定手术疗效,X线片判定融合效果;收集同期颈椎病患者30例,在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6、C7棘突的长、宽、高。结果C6、C7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4.67±4.69mm、5.35±1.56mm、7.04±1.56mm和34.33±3.99mm、7.02±1.62mm、8.90±1.46mm,,随访时间12~35个月,JOA评分从术前12.02±2.86分提高到15.45±1.61分(P<0.01)。术后X线显示所有病例共73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或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时,后路切除的棘突可以作为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植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