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体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及耐盐愈伤组织的筛选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马铃薯育种进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由于马铃薯常规栽培种具有四倍体遗传特性和高度异质性。但是,常规杂交育种仍是目前育种的主要手段,由于马铃薯栽培种遗传基础较为狭窄,普遍存在亲缘关系,导致杂交育种优势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利用具有丰富变异的二倍体马铃薯,建立高效的马铃薯再生体系,以及离体筛选耐盐突变体将对马铃薯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8份经选择适应长日照的原始二倍体栽培种富利亚(Solanum phureja)与窄刀薯(S. stenotomum)杂种无性系试管苗为材料,分别以叶片、茎段为外植体,以MS+蔗糖3%+琼脂0.8%为基本培养基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及耐盐愈伤组织筛选的研究。建立了二倍体马铃薯叶片、茎段的高效再生体系,研究了NaCl对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并比较了采用不同筛选方法得到的耐盐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量。主要结果如下:
  1.方差分析表明,二倍体马铃薯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在无性系间、处理组合间及无性系与处理组合互作效应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二倍体马铃薯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受无性系、处理组合及无性系与处理组合互作效应影响很大,所以二倍体马铃薯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不同。
  2.根据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的长势、质量、颜色及诱导率综合确定得到了二倍体马铃薯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472-1、566-1两份材料的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1.0mg/L+蔗糖3%+琼脂0.8%;267-1和270-2叶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2,4-D2.0mg/L+,蔗糖3%+琼脂0.8%;J188-1叶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2.0mg/L+蔗糖3%+琼脂0.8%;354-1叶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5mg/L+NAA0.1mg/L+蔗糖3%+琼脂0.8%。472-1、566-1两份材料的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1.0mg/L+蔗糖3%+琼脂0.8%;270-2茎段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2mg/L+蔗糖3%+琼脂0.8%;354-1茎段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5mg/L+NAA0.1mg/L+蔗糖3%+琼脂0.8%。结果同时表明NAA在愈伤组织诱导时易诱发生根,诱导效果不好,2,4-D的使用能使这一现象得到缓解。
  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3种激素对472-1叶片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影响强弱次序为GA3>6-BA>IAA;对566-1叶片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影响强弱次序为6-BA>GA3=IAA;对472-1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影响强弱次序为6-BA3>IAA>GA;对566-1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影响强弱次序为6-BA>GA3>IAA。因此在不定芽分化试验中调节6-BA和GA3浓度是提高分化率的关键因素。
  4.从愈伤组织诱导出芽的天数、诱导率和长势看:472-1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mg/L+IAA0.1mg/L+GA32.5mg/L;472-1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mg/L+GA31.0mg/L;566-1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MS+6-BA5.0mg/L+IAA0.1mg/L+GA35.0mg/L。结果同时表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比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容易。
  5.试验结果表明,二倍体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和愈伤组织的生长均会受到盐胁迫的抑制,且受到盐害的程度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加剧,不同基因型、同一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受盐害程度也不同。外植体盐胁迫直接诱导时,472-1叶片和茎段最高耐盐浓度为160mmol/L和200mmol/L,566-1叶片和茎段最高耐盐浓度为160mmol/L和120mmol/L;愈伤组织直接盐胁迫诱导时,472-1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最高耐盐浓度为240mmol/L,566-1叶片和茎段最高耐盐浓度为320mmol/L和160mmol/L。用叶片和茎段直接作为盐胁迫的原始材料和用愈伤组织作为原始材料获得的结果不同,直接用叶片、茎段作为原始材料获得的耐盐愈伤组织的耐受最高盐浓度较低;利用愈伤组织作为筛选材料通过不同方法获得的耐盐愈伤组织也不同:通过系列盐胁迫诱导获得的耐盐愈伤组织可耐受最高盐浓度较高,与之相比而通过直接高盐胁迫方法获得的耐盐愈伤组织可耐受最高盐浓度较低。
其他文献
铬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关注,常见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经济性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将毒性较强的Cr(Ⅵ)转化为毒性较小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方式。生物质炭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生物质炭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必将影响微生物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过程。本文选用了土壤中常见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学位
微生物在堆肥效率方面的作用对于将病死猪无害化产物转化为稳定良好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堆肥过程中营养物质或其他理化因素变化,大多数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这影响了堆肥的质量。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病死猪无害化产物堆肥过程中功能性菌剂的数量变化及其对堆肥中氮素保留率、堆肥腐熟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添加的特定功能性微生物在堆肥中的存活情况和堆肥效果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PC06
学位
乳酸作为重要的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以乳酸为原料合成的聚乳酸塑料因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农作物秸秆资源存量丰富,是工业生产乳酸的理想原料之一,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产乳酸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利用农业秸秆生产乳酸的过程中,高效的预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探究了氨联合过氧化氢体系、氨联合硫酸亚铁芬顿体系以及氨联合铁酸铋异相芬顿体系对农作物
农田土壤的N2O排放问题一直是土壤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土壤N2O主要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铁元素由于其性质活泼,在水分转变过程中形态多变,容易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影响N2O排放。本研究以湖北省咸宁(XN)稻麦轮作和潜江(QJ)冬闲的水稻土壤为对象,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在水分转变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外源铁(铁矿物和可溶性铁离子)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影
学位
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经过进一步的氯化得到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作为膜材料,在纯水通量方面较PVC提高了上千倍,在对BSA的截留率及机械性能方面较PVC膜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膜分离的过程中。大分子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或者截留附在膜表面,从而导致了膜污染,严重的影响了膜的使用寿命,造成运行费用增高,甚至影响了出水水质,限制了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应用。膜污染问题的核心是膜材料本身,提高
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普遍存在,污染场地的植物毒理研究对场地污染植物修复和场地利用规划十分有意义。为探索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植物的生长胁迫作用机理,本文以重金属铜、镉和多环芳烃芘为土壤污染物,通过开展盆栽试验,一是研究土壤复合污染物对玉米根系的损伤、生长的抑制,生理指标如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酶的变化,从而了解污染物对玉米的复合毒性作用;二是研究单一、复合土壤污染下,重金属铜、镉在玉米各
学位
农田水文过程与作物生产联系密切,对于多雨湿润、地势低洼的农业地区来说,降水过多不仅会引发农田土壤水饱和、地下水位抬升,还会导致农田涝渍危害,使作物遭受涝渍胁迫,从而引起作物减产,农业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涝渍灾害频繁发生且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涝渍灾害发生,其中江汉平原就是涝渍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依据长系列观测资料,研究易涝易渍农田的水
学位
流域以不同大小水体围成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自然单元,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据地,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四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围湖造田,不合理灌溉等导致流域内土地涝渍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成为阻碍四湖地区经济繁荣的瓶颈。因而,掌握该地区耕地肥力水
学位
倒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并导致机械化收割困难。造成油菜倒伏的原因较多,既有品种本身的原因(内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因),要区分导致油菜倒伏的单一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外对甘蓝型油菜抗倒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不多,研究结果也不一致。现有研究中有关倒伏的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开展对甘蓝型油菜抗倒性状的遗传及分子基础研究非常必要。  本研究利用抗倒能力有较大差异
本试验选用了五种不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质(白鉴13、CGN03995、甘华油杂9号、中双11号和油菜新种质六倍体)作为试验材料。其中六倍体是由白菜型油菜白鉴13与埃塞俄比亚芥CGN03995杂交后,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后得到。试验比较各种质的生育期、生育进程、农艺性状、SPAD以及抗逆性的强弱。为研究油菜新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1.不同种质油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