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幼鱼饲料脂肪及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吉富罗非鱼(GeneticallyImproved Farmed Tilapia,GIFT)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和亚油酸水平对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以此为判断依据,确定出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脂肪和亚油酸的需要量以及适宜的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值。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脂肪需要量   选用初重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脂肪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2.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的亚油酸需要量   选用初重为(60.98±0.64)g吉富罗非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7种不同亚油酸水平的半纯化饲料,其饲料亚油酸实测值水平分别为:0.07%(对照组)、0.36%、0.61%、1.03%、2.00%、3.00%和4.15%。共饲养10周,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与饲料效率随亚油酸水平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水平下达到最大。经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饲料的亚油酸水平为2.49%时吉富罗非鱼获得最大增重率。经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亚油酸水平为1.94%时,饲料效率最高。肝体比随亚油酸水平升高先升高,超过3.00%水平后开始下降,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脏体比随亚油酸水平升高先升高,达到2.00%水平后开始下降,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亚油酸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在亚油酸为水平为1.03%时达到最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亚油酸为1.03%时达到最大,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亚油酸水平在1.03%-4.1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著相关。随着饲料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的下降,各组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的SFA呈下降的趋势,肌肉和肝脏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肌肉和肝脏的n-3PUFA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规格为(60.98±0.64)g的吉富罗非鱼亚油酸需要量在1.03%-2.49%之间。   3.饲料不同亚油酸和亚麻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选用初重为(60.74±0.89)g的吉富罗非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6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饲喂不含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试验饲料),每组设3重复,每重复30尾。分别饲喂含不同水平的亚油酸与亚麻酸饲料,设计的亚油酸水平分别为:1%、2%和3%,亚麻酸水平分别为:0%和0.5%。其中,1、2、3组亚麻酸水平为0%,亚油酸水平分别为1%、2%和3%;4、5、6组亚麻酸水平为0.5%,亚油酸水平分别为1%、2%和3%。饲养10周,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终末体重和增重率随饲料亚油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2%亚油酸水平上达到最大,而添加0.5%的亚麻酸对鱼体终末体重、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5%的亚麻酸显著的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不同亚油酸水平和亚麻酸水平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5%的亚麻酸显著的提升了肌肉和肝脏中的C18:3n-3(LNA)、C20:5n-3(EPA)、C22:5n-3和C22:6n-3(DHA)等n-3脂肪酸的含量(P<0.05),同时显著的降低了n-6/n-3的比值(P<0.05),对饱和脂肪酸(SFA)和n-6脂肪酸的总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经综合分析,本试验得出在初始体质量为(60.74±0.89)g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0.5%的亚麻酸效果更好。   4.饲料不同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对吉富罗非鱼生长、体组成、脂肪酸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选用初重为(60.67±1.06)g吉富罗非鱼3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不同亚油酸/亚麻酸比值的半纯化饲料,比值分别为1.24、1.94、3.44和4.93。饲养10周,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随饲料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经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分别为3.73和3.41时,吉富罗非鱼获得最佳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肝体比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体比随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升高而升高,在比值为3.44-4.93范围内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在比值为3.44时达到最小。吉富罗非鱼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著相关。吉富罗非鱼肌肉中SFA含量随饲料中SFA含量下降而显著下降(P<0.05),肌肉和肝脏的n-6PUFA含量随饲料中n-6 PUFA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肌肉和肝脏的n-6/n-3比值随饲料n-6/n-3比值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而肌肉和肝脏的n-3 PUFA含量则随饲料n-3 PUFA含量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经综合分析,规格为(60.67±1.06)g的吉富罗非鱼最佳亚油酸/亚麻酸适宜比值为3.41-4.93。
其他文献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信号通路在增殖、凋亡、存活以及代谢等细胞生物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PI3K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在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国特有的纯淡水定居性珍稀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长江中游,曾经是长江上游的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后期,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达氏鲟的
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各国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南极磷虾渔业作业范围随之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日趋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海冰融退、海洋暖化、海洋酸
以毛竹笋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研究了水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乙醇浓度对竹笋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