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大宗药材,随着临床需求量日趋增多,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丹参栽培技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种法配套技术亟待研究。本试验以紫花丹参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个氮肥水平、5种种植密度的裂区试验,通过调查丹参不同生育期群体大小、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测定了丹参光合特性及保护酶活性,探讨了豫西旱地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丹参生长以及内在机理的影响,旨在为丹参高产高效、规范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对丹参干物质积累影响大于密度效应,施氮量以180kg/hm2(N2),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平均产量高为5709kg/hm2,N1平均产量为4639kg/hm2,N2比N1增产23%。5种密度平均产量在5115kg/hm2,以M2产量最高,M5产量最低,M2比M5高20%。N2M2最高产量为6207kg/hm2;每公顷施135kg氮肥(N1)的情况下,以M3(12×104P/hm2)最高,产量为5167kg/hm2。氮肥偏生产率(PFP)为34kg/kg38kg/kg。丹参生长后期根冠比约为0.600.65,大于前期根冠比,同一生长期N2根冠比大于N1。2、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光合“午休”期间,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大气CO2浓度均下降,光合有效辐射上升。高肥处理丹参净光合速率“午休”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气孔导度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而低肥处理下光合速率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3、种植密度对丹参叶片光合特性有较大影响。丹参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着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胞间CO2浓度随之升高。N2处理丹参光合特性优于N1。4、810月份期间是丹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也是根部干物质增长最快的时期,根部维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糖有利于根部的增长。种植密度是影响丹参生理代谢的重要因素。N2可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糖向收获器官的转运、输入,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丹参根部游离氨基酸含量也随之升高。施氮可以增加丹参根部淀粉水平,N2处理下根部淀粉含量最高。5、种植密度过大使得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受到了干扰,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氧化胁迫加剧,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CAT、SOD与MDA活性随密度水平的升高而下降。适宜的密度有利于丹参生长,延缓后期叶片的衰老,也是丹参增产的主要内在因素。6、丹参不同器官的氮素质量分数是叶部大于茎部、茎部大于根部,各处理叶片氮素平均为13.56g/kg;根部氮素平均质量分数以M2最大,较M4增加23.1%。丹参对氮素的吸收量较大,最高时群体吸收量高达102kg/hm2,不同处理平均为86.7kg/hm2,不同密度间相比,地上部以M3、根系中以M2氮素积累量最多。7、密度与氮肥用量综合影响了丹参的产量,同时也影响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氮素吸收分配。试验结果显示,紫花丹参最佳种植密度为10×104株/hm212×104株/hm2,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