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为二理论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维模式,在翻译领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一度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它正成为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翻译研究若囿于一分为二的樊篱,将长期停滞,难有突破。必须变换思维方式,方能有所作为。一分为三思维模式的引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衍生出了众多诸如“第三种状态”、“第三条道路”、“第三类语言”之类的新鲜名词。与理论研究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本论文希望在相关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文中用于分析的文本是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的英文译本,由克莱门特?埃杰顿完成。分析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语言方面的主要话题有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文体特点,白话的语言特色,该小说修辞叙事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互文等,民间俗语如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分为三的翻译评价标准在这方面主要体现为译文在流畅的前提下对源语语义和形象、结构和形式的成功移植。文化层次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其相应的进一步分类。涵盖了该小说展示出来的当时中国文化的众多方面如称谓文化、奴才文化、官场文化、女性文化、中华节庆、婚丧习俗、宗教文化等。对翻译的评判主要从文化方面进行,注重译文在可读性与源语文化异质性方面的平衡。基于本文的实践性质,在分析过程中引用了大量从译本中精选出来的译例。通过翔实的译例和深入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认为埃杰顿对《金瓶梅》的翻译是一分为三视域中的成功范例。同时,在使用一分为三理论对该译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在论文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图表,阐述了自己对该理论的一些思考结果:一分为三视域下的成功译文应当是原文主导性、译者主体性和读者主动性的完美结合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则成功翻译几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