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生理基础,寻找高产高效益配套措施组合,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及技术指导,对高产新品种沈单10号、东单7号和营单11号在不同肥力及密度水平下的与产量形成有关的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抗旱及抗衰老性能、综合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各品种拔节10天后的干物质积累量与N、P、K肥料水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劚沈单10号拔节10天以后,东单7号灌浆开始以后,营单11号拔节后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正相关显著。提高肥力水平主要是通过增大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沈单10号)、(东单7号)和减慢后期(灌浆开蛤以后)干物质积累速率的下降(营单11号)的途径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的总量。各品种的不同肥密群体,在灌浆后期均有一个干物质向穗中分配的高峰。灌浆期之前茎中贮藏的干物质多、灌浆期向穗中转移的量大,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2.叶面积指数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沈单10号>东单7号>营单11号。叶面积指数主要受密度的影响,各品种灌浆盛期以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与密度的正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沈单10号开花期以后。营单11号灌浆盛期以前,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均达极显著。东单7号各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在沈单10号和东单7号的高密度(67.5千株/公顷)水平下,在营单11号的中密度(52.5千株/公顷)水平下,高肥比中肥的叶面积指数大。在高密水平下,高肥对各品种均有延缓叶面积指数下降的作用,尤其是沈单10号,成熟期的叶面积指高达6左右。三个品种不同时期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单位叶面积的叶绿含量在开花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缓慢下降。叶绿素含量大小顺序为:沈单10号>东单7号>营单11号,同一品种,高肥>低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