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中国人权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利用熟悉的经验和事物,使陌生的经验和事物变得更容易理解。新闻报道中大量隐喻的使用,让报道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Charteris-Black(2004)提出“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以来,语言学界开始兴起从批评话语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然而,从批评话语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人权隐喻的研究较少,相关中国人权隐喻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从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三个方面,对《时代周刊》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中国人权隐喻背后所隐藏的功能和意识形态。通过从《时代周刊》中选取2013年06月1日至2014年06月30日期间发表的50篇关于“中国人权”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分析新闻报道语篇中的中国人权隐喻,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有哪些隐喻类型?2.《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有何功能?3.《时代周刊》中国人权隐喻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主要使用了“战争”、“身体部位”、“自然现象”、“动物”、“明/暗”、“建筑”、“旅途”7种概念隐喻,其中战争隐喻最多;第二,《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包括三种功能:从评价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体现了该媒体持否定的态度,以及极小比例的肯定的态度看待中国的人权问题;从社会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反映了新闻报道在利用与读者建立亲近关系的同时,传达其真实意图的功能;从政治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展现了新闻报道在政治倾向上的维护作用和引导作用;第三,在隐含的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体现了媒体对中国人权的偏见,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宣传西方自由价值观以及文化霸权心理。本研究在分析《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的语料基础上,探究《时代周刊》中国人权新闻报道语篇中隐喻的内在特点,丰富了批评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维度,也有利于揭示出新闻媒体掌握话语权,利用新闻报道达到掌控和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
其他文献
使用于油气管线、LNG、石化行业等大型防爆领域的正压型防爆电机,使用区域广,不受隔爆性能尺寸公差等限制,功率理论上可以做到与异步电机保持一致(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三相
通过实验认为钼蓝分光光度法适合于生物柴油中微量磷含量的测定。优化了实验条件,用直接定容取代定容后再分取,使样品的用量减少至原来的1/5,样品炭化和灰化等处理时间大大缩
本文将无偿献血这一社会问题置于健康传播的框架下,以议程设置理论,启动理论,无意识情感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无偿献血的新的传播影响角度,如何呈现健
本文选取一中一西两位乡土绘画的典型代表老彼得·勃鲁盖尔和罗中立,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了描述,阐述了他们对农民深厚情感的原因。通过对他们典型艺术作品的比较
此次设计研究在当今中国社会严重老龄化的背景下展开,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针对传统意义上的老
我们都知道儿童福利院只收容18周岁以下的弃婴、残疾儿童、拐卖解救回来找不到生身父母的孤儿,这些孤儿成年后根据个体情况将被安排为院内安置和院外安置。成年孤儿院外安置
<正>"针对房地产如何融入互联网思维,冯仑也想到了两个好的转变模式:第一个是酒店式的出租公寓,第二个是不收费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互联网对地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会发生在地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同步定位与地图创建技术,移动机器人在自主导航过程中进行自身定位的同时不断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以建立环境地图。当移动机器人在行进过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快递业务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快递末端配送困境日益凸显。为缓解快递末端投递难题,提升末端服务水平,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应运而生,而为维
随着高速公路快速交通网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行车辆的规模也急速增加,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车辆牌照为车辆的关键标识之一,将车辆牌照的自动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