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利用熟悉的经验和事物,使陌生的经验和事物变得更容易理解。新闻报道中大量隐喻的使用,让报道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Charteris-Black(2004)提出“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以来,语言学界开始兴起从批评话语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然而,从批评话语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人权隐喻的研究较少,相关中国人权隐喻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从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三个方面,对《时代周刊》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中国人权隐喻背后所隐藏的功能和意识形态。通过从《时代周刊》中选取2013年06月1日至2014年06月30日期间发表的50篇关于“中国人权”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分析新闻报道语篇中的中国人权隐喻,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有哪些隐喻类型?2.《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有何功能?3.《时代周刊》中国人权隐喻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主要使用了“战争”、“身体部位”、“自然现象”、“动物”、“明/暗”、“建筑”、“旅途”7种概念隐喻,其中战争隐喻最多;第二,《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包括三种功能:从评价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体现了该媒体持否定的态度,以及极小比例的肯定的态度看待中国的人权问题;从社会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反映了新闻报道在利用与读者建立亲近关系的同时,传达其真实意图的功能;从政治功能上来说,中国人权隐喻展现了新闻报道在政治倾向上的维护作用和引导作用;第三,在隐含的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体现了媒体对中国人权的偏见,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宣传西方自由价值观以及文化霸权心理。本研究在分析《时代周刊》关于中国人权新闻报道的语料基础上,探究《时代周刊》中国人权新闻报道语篇中隐喻的内在特点,丰富了批评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维度,也有利于揭示出新闻媒体掌握话语权,利用新闻报道达到掌控和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