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下腋中线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背部各区域镇痛的比较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rgae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0.25%左旋布比卡因0.5 ml/kg行腋中线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腹背部各区域的镇痛差异。  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0.29~27.46,手术时间<1h,超声引导下腋中线入路在躯体右侧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0.3ml/kg、躯体左侧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0.5ml/kg分别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阻滞完成后先观察1h再开始手术。以阻滞后20min、1h、3h、12h为观察点观察躯体左侧的阻滞情况,用冷温法(75%酒精)和针刺法测定腹背部各区域阻滞情况(以体表标志线将单侧躯体划分为19个区域)。以50%的阳性率判定各区域阻滞的有效性,以各组阳性率的趋势图来判断稳定性,1、3、12h中任两点有效判定具有稳定性。以20 min时点的阳性率分组,分为0-50%阳性率组、50%-70%阳性率组、70%-90%阳性率组及90%-100%阳性率组。  结果:不同时点各组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发现,除20 min(50-70)%组和(70-90)%组,1h、3h和12h(0-50)%组和(50-70)%组之外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3)。各组阳性率趋势显示2、3、5、6区域具有稳定性特征,7、9、10区域在20min、3h两时点阳性率达50%以上。  结论:0.25%左旋布比卡因0.5ml/kg剂量下,腋中线入路单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在2、3、5、6区域效果好、稳定性强,7、9、10区域虽稳定性较差但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心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过程不同时间段血电解质、乳酸、血气、出凝血、B型钠尿肽(BNP)等常规指标的变化,探讨各指标变化与不同复苏效果的关系。  方法: 
<正>据悉,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支持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该项目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领导并组织实施。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