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CKD4期中医证候规律,以及不同证候和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为中医证候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进行调查,记录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史、原发病、体重(kg)等。②一般体检项目检查:血压、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③肾小球滤过率应用中国eGFR协作组发表的更适合中国人的改良MDRD公式计算得出。④中医资料:将所有收集的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每一个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计分为0、2、4和6。通过以上途径的研究,制定一个全面反映慢性肾脏病4期的“慢性肾脏病4期中医证候学变化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所有症状和体征等。观察病例均为2003年至2007年在东直门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录入数据后进行核对保证无误后锁定数据库。采用资料完整的病例共61例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观察61例患者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研究CKD4期患者本虚证、标实证各自的证候分布情况,分别将本虚证、标实证各自的主证选出,将主证与非主证间的血压、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肝功等多项指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记录x±SD及p值,以观察主证与非主证的相关指标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现代医学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关系。结果结果显示61例患者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占68.9%,明显高于其它证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依次递减。邪实证中湿浊证的出现率最高,占54.1%。其次为血瘀、湿热、水气、风动依次递减。脾肾阳虚证与非脾肾阳虚证在24h尿蛋白定量上存在差异;湿浊证与非湿浊证在ECO2上存在差异(P<0.05)。在脾肾阳虚证、湿浊证中医证候总积分与各临床指标相关性的分析中得出:脾肾阳虚证型总积分与血压及各项理化指标无线性关系。湿浊证中医证候总积分与ECO2存在相关性R Square=0.752,p=0.009<0.05,在具体线性关系可描述为:y=44.496-0.467x,因变量y为湿浊证总分,自变量x为ECO2的数值,说明ECO2的值跟湿浊证总分呈负相关。结论:1.CKD4期中医证候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候。本虚证均为脾肾阳虚占第一位、邪实证中湿浊证的出现率最高。该病病机复杂,证候虚实夹杂。与传统认为CRF的中医证候基本吻合。但有该期中医证候的特殊性。2.脾肾阳虚组在24h尿蛋白定量上高于非脾肾阳虚组。湿浊证在ECO2上低于非湿浊组。湿浊证中医证候总积分与ECO2存在相关性。提示这二项实验室指标可以做为临床辨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