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声是汉语普通话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交际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印尼留学生的轻声发音与中国标准音在听感上存在差距。为此,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分析方法,针对河北师范大学八名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对其进行单字调和双音节轻声词的声学实验分析,并且从调型、时长和调值三个方面,与中国标准音进行对比,探求中、印尼学生发音的不同点,以期发现印尼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轻声词时所出现的偏误,探究其偏误原因,根据偏误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为日后印尼留学生的轻声词习得和教师对其轻声词的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立足前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分析和归纳了轻声词和印尼留学生语音问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此论文主要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提出了汉语轻声词对于习得汉语声调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汉语轻声词对于印尼留学生学习汉语口语和规则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为实验设计。此部分主要针对印尼留学生进行的轻声词声学实验设计,包括单字调实验和双音节轻声词组合的实验。实验内容为:通过praat软件采集印尼留学生和中国标准音的录音文件,分析所录取的单字调和双音节轻声词的时长和基频,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形成图文对比。在此部分详细介绍了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录音环境和数据处理的过程。第三部分为实验结果分析。此部分立足前期所进行的声学实验的结果,对八名印尼留学生的四个声调和轻声的组合进行分析。逐一对比了每名留学生和中国标准音的调型、音长和音高,探究印尼留学生的轻声习得偏误,为后期提出相对应的教学建议奠定基础。从音长对比结果来看,“阳平+轻声”和“上声+轻声”的轻声音节与前字音节的时长比相对较高。从音高的对比结果来看,双音节轻声词组合中,留学生对于“阴平+轻声”的前字调值较低,“上声+轻声”和“去声+轻声”的轻声音节调值偏高。调型方面,男留学生在“阴平+轻声”和“上声+轻声”组合的前字音节调型存在偏误,多数留学生在“阳平+轻声”组合的前字调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偏误。第四部分为偏误原因的探求。此部分探究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轻声词的偏误原因,主要为母语知识的负迁移、语音同化、教师的原因、汉语考核对轻声词的不重视及学生的个人因素等方面。第五部分为教学策略和建议。从中、印尼的语言对比和培养学生的轻声意识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此部分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归纳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