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进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改革势在必行。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不二选择,进行耕地流转,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的碎片化,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用工需求旺盛,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减少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的供给不足,资金匮乏,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为了解决农业发展资金匮乏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追求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随着工商资本介入农业生产,农民逐步被排挤出农业产业链。而且,由于农民和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造成农民无法享受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增值效益,进而造成农民权益受损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三农问题也倍受关注。因此,从农民权益保障视角审视工商资本下乡是否合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为切入点,依托《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对农民权益受损原因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工商资本下乡的现状和典型的农、企结合方式展开描述,总结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民权益侵害的问题。其次,运用《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数据,深度挖掘造成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再次,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农业改革的背景与台湾地区农业改革背景的相似性,因而分析研究其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提炼出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验。最后,依据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同的改革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