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逐渐涌现出了电商平台、线上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新兴概念。而这种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实现资金融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对传统的货币理论产生挑战。其中,第三方支付这一新兴支付方式以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的竞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而对现金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第三方支付的这种现金的替代作用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应的情况产生影响是我们本文中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三方支付是如何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从而更好的为我国货币当局提出更加合适的货币政策。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根据货币供给理论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乘决定的,并且我国的货币供应是被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相应的,我们就需要分析第三方支付是如何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中的各个变量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两者的大小,并最终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产生的影响。分析认为,当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增加时,其现金替代作用会使现金漏损率、法定级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存比下降,从而使货币乘数增加。再者由于第三方支付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及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所以会使基础货币下降。最终对狭义货币供应量的负向影响大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再从实证的角度分别对第三方支付和基础货币、不同层次货币乘数进行相关的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两两构建VAR模型并分析,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证实了在短期内,系统受到正向冲击时,即第三方支付增加时,狭义货币乘数的正向变动将大于广义货币乘数,而基础货币的数量则有相应的增加。最终,通过建立第三方支付和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VAR模型,并协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发现,第三方支付与各层次的供给量的呈正向变动,之后运用方差分解展现了第三方支付的变化对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率大小,即影响程度。本文根据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给出了有关货币层次划分标准以及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建议。现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前景良好,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货币当局在对市场的货币数量调控时应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来确保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应该尽快出台并完善有关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