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花状δ-Bi2O3及其负载多孔沸石球填料去除水体中砷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砷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涉及范围超过70个国家,230多个地区。人工湿地作为新型的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具有很大的除砷潜力,但是低去除率和低吸附稳定性的传统填料限制了其发展。近年来,纳米材料在水体污染物去除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去除能力,为人工湿地除砷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微花状δ-Bi2O3(MF-δ-Bi2O3)并将其负载于高温烧制的多孔沸石球制成δ-Bi2O3负载多孔沸石球填料(Bi-PZSF),分别研究其对水体As(Ⅲ)/As(Ⅴ)的吸附性能以及干扰离子和pH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MF-δ-Bi2O3吸附As(Ⅲ)/As(Ⅴ)前后进行表征以及分析其吸附机理。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水热法合成的MF-δ-Bi2O3具有蓬松的花状形貌,有大量的纳米片组成,具有多晶性质,比表面积为8.99 m2/g。吸附As(Ⅲ)和As(Ⅴ)后,MF-δ-Bi2O3保持其微花状形貌,EDS显示吸附后的As(Ⅲ)和As(Ⅴ)含量分别为5.58%和2.06%。(2)MF-δ-Bi2O3对As(Ⅲ)/As(Ⅴ)的吸附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主导的吸附。MF-δ-Bi2O3对As(Ⅲ)和As(Ⅴ)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5.05和33.17 mg/g。在高浓度竞争离子(NO3-和SO42-)存在时,MF-δ-Bi2O3对As(Ⅲ)/As(Ⅴ)具有较强的选择吸附能力。MF-δ-Bi2O3可以pH=4–11下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以及在吸附后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吸附机理表明As(Ⅲ)/As(Ⅴ)的吸附主要通过与占据MF-δ-Bi2O3氧缺位的表面羟基进行交换实现。(3)以质量比为10:1.5:1的天然斜发沸石粉(200目)、锯末(10–20目之间)和可溶性淀粉混合挤压成球,经高温烧制后的多孔沸石球具有良好的硬度,最大压碎力为103.5 N,比表面积为0.6784 m2/g,负载δ-Bi2O3后的比表面积增大为1.7715m2/g,Bi的含量可以占到17.07%。(4)Bi-PZSF对As(Ⅲ)/As(Ⅴ)的去除率几乎完全依赖于负载的δ-Bi2O3,在pH=6–8条件下,2 g Bi-PZSF可以完全去除砷溶液中的砷(50 mL,5 mg/L),而同质量的天然沸石和陶粒的砷去除率在4–13%。Bi-PZSF可以在As(Ⅲ)/As(Ⅴ)与干扰离子浓度比为1:10的情况下保持接近100%的砷去除率,吸附砷后的Bi-PZSF在pH=6–8下具有高稳定性,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其他文献
火山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火山岩主要应用于环保建材和水处理滤料。本课题利用火山岩作为吸附剂,用于水体砷污染的修复,对比了7种改性方法的优劣,确定使用硫酸-煅烧法对火山岩进行联合改性,考察了溶液pH、投加量、温度、共存离子对火山岩水体除砷的影响,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并对改性火山岩的再生效果进行探讨,最后采用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BET)、X射
静电最终表现出来是因为静电电荷的聚积。静电的产生及泄漏是相关的两个过程,如果静电产生的速度大于静电泄漏的速度,则在物体上表现为静电聚积、物体带静电。当空气相对湿度
会议
通过对钱塘江海塘传统模式的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剖析,及对海塘管理采用新型的物业化管理思路实践与探索,寻求一种较为理想且符合现代管理思路的新办法.
孵化的用温方案有两种:变温孵化与恒温孵化.1变温孵化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一般孵化量少些的,室温上下浮动不大的,宜采用变温孵化,不宜采用恒温孵化,因为恒温孵化在其孵化
为了筛选合适的氮素施用量,研究氮素营养和氮素同化关键酶的关系,以尿素为氮源,采用HI003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甜菜叶片、块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谷氨
尺寸标注是工程制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AutoCAD的尺寸标注命令,可以方便地标注图纸中各种方向、形式的尺寸,但其默认的尺寸标注模式有些细节与我国机械图样的国标规定不相符,标注尺寸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尺寸标注样式设置和修改等来实现绘制符合国标要求的图样,以提高应用AutoCAD绘制机械图样的效率。
就临海市城市防洪堤的松软岸基上管桩施工中,采用路堤平台打桩法代替常用的打桩船打桩法,从方案比较、实施要点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特别是对滑坡稳定分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