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比较文学领域,怪物形象属主题学和形象学研究范畴。异于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怪物”(monster)审美文化史,可谓源远流长。作为外表“异化”的怪物形象,无论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等经历何种迭代更新,该形象始终不改“怪”的本性,并在漫长的文艺画卷中不断闪光。文艺作品的怪物形象生成与美学意蕴研究,不仅可以对受众审美的“重口味”现象做出一些合理解释,而且能够为现代各艺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提供素材或思路,为历史、文化等研究批评者提供新颖的切入视角,尤其重要的是,论文题旨切合科技与人文关系大讨论的时代主题。本文通过对怪物形象历史嬗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与类型——人兽合体的喀迈拉、弗兰肯斯坦和赛博格,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怪物形象的生成以及呈现的审美文化意义。为此,拟分为三部分来对该形象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古代艺术作品中的人兽同体的喀迈拉形象、现代科幻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当代科技与人文关联域的赛博格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来论述其产生渊源与维度,探讨其发展中的转折点以及在现代语境中的表现。第二部分对不同历史语境下怪物形象的生成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涉及三个维度:首先,从集体无意识维度来看,它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与超自然的想象;第二,从文化研究维度来看,它是归化与异化的“他者”想象;第三,从人文主义维度来看,它是人性与兽性的矛盾想象。第三部分侧重探讨怪物喀迈拉的神话与美学意蕴。怪物形象折射出神话思维,凝聚了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不断博弈抗争的过程所形成的悲剧精神,体现了“反常合道”的审丑美学,促发了人们对当代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望。结语认为,怪物形象呈现出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幻小说,再到当代数字电子传媒不同载体的发展轨迹。这种怪异形象纠缠了人性与兽性,非但没有按常理被人类抛弃,反而历久而弥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总括而言,怪物生成具有多元维度,既有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影响,又有历史文化的成因。怪物形象有着丰富的神话学与美学蕴含。怪物研究在当代科技与人文关系的问题上尤其具有思想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