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3、-9,白介素-6及长链正五聚体蛋白-3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评价背景: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能有效评估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生物学指标: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传统生物学指标如红细胞沉降速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FP)等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因此,积极探索能有效评估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生物学指标,对指导大动脉炎的临床诊疗及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的: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3、-9,白介素(interleukin,IL)-6及长链正五聚体蛋白(pentraxin, PTX)-3在评估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方面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风湿免疫科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45例,类风湿关节炎(类风关,rheumathoid arthritis, IA)患者10例及健康志愿者25例。分离大动脉炎患者、健康人及类风关患者血浆及血清,-80度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入组者外周血MMP-3,MMP-9,IL-6及PTX-3水平,以Kerr等1994年提出的评价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为金标准,分析上述各指标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同步评估各指标评定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价值及两两联合的应用价值。结果: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MMP-3,MMP-9,IL-6,PTX-3水平与对照组皆有显著差异(p<0.05),且活动期患者MMP-9及PTX-3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而MMP-3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p<0.05),二组间IL-6水平无显著差异。MMP-9及PTX-3水平与疾病活动性评分呈正相性(MMP-9:Rho=0.80,p<0.01;PTX-3:Rho=0.78,p<0.01)且二者在评定疾病活动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MMP-9:ROC曲线下面积=0.97,95%CI0.93-1.00;PTX-3:ROC曲线下面积=0.95,95%CI0.89-1.00)。MMP-3水平与疾病活动性评分呈负相关(Rho=-0.32,p=0.04)。若将MMP-9与PTX-3联合应用,将大幅提高疾病病情评估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MMP-3,MMP-9,IL-6及PTX-3水平与受累动脉炎症等级或纤维化等级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MMP-9,PTX-3水平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呈显著相关性,且其评定疾病活动性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远优于传统生物学指标,二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MP-3可能是大动脉疾病进程中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全身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及治疗随访中的价值背景:目前影像学检查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协助大动脉炎的临床诊疗。然而以往常用的动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 CTA)以及新兴的正离子发射断层扫描/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 PET/CT)、双源CT等检查方法在发现大动脉炎动脉管腔和/或管壁病变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近年来,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增强磁共振技术(contrast-enhanced MRI,CE-MRI)技术以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期已有不少研究开始关注MRI在评估血管炎症及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方面的价值,但已有的研究多数侧重于对大动脉炎患者血管病变的描述,而缺乏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系统地及定量地分析MRI表现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及MRI在大动炎随访中的应用。目的:探索MRI技术在评估大动脉炎病情活动性方面的价值,同时分析MRI在大动脉炎随访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共入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风湿免疫科,临床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5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完成全身血管增强磁共振检查;其中15名患者于6个月的随访期间重复MRI检查一次,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MRI结果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及其在大动脉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2例患者受累动脉以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受累较为常见,而肺动脉受累较为少见,与稳定期患者相比,活动期患者主动脉弓受累更常见(p=0.04),而其余动脉受累频率无显著差异。而MRI上动脉管腔狭窄评分(Rho=0.71,p<0.01)、管壁厚度评分(Rho=0.63,p=0.03)及管壁强化程度评分(Rho=0.54,p=0.05)皆与疾病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动脉管腔狭窄评分与外周血MMP-9、IL-6及PTX-3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MMP-3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动脉管壁厚度评分与患者外周血MMP-9及PTX-3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IL-6及MMP-3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动脉管壁强化程度评分与MMPs、IL-6及PTX-3水平皆无显著相关性。ESR、CRP及血小板水平与管腔狭窄评分及管壁厚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动脉管壁强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动脉管腔狭窄评分、管壁厚度评分及管壁强化程度评分皆呈正相关(p<0.05)。随访前后,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而MRI表现变化不明显,受累血管病变未明显缓解。结论:MRI可以用于定量地评估大动脉炎的疾病活动性,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此外,大动脉炎的影像学缓解要滞后于临床缓解,大动脉炎的治疗方案的调整需考虑影像学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