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国际上各项中长跑项目记录不断刷新,我国相关运动成绩却始终停滞不前,除王军霞、孙英杰、邢慧娜等少数女子选手外,没有特别耀眼的新星,故而无法形成项目延续性。探究深层原因,除黄种人生理结构劣势外,更为主要的是训练方法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的欠缺,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各田径强国中长跑项目中,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法特莱克训练等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且不断有新的方法被开发出来,相比之下,我国相关研究则要落后许多。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分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吉林体育学院18名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基于间歇训练的理论基础,以提高中长跑运动员有氧、混氧、无氧耐力为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进行为期8周三组不同负荷方案的耐力型间歇训练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前中后受试者血乳酸浓度、血乳酸代谢速度、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速度、心率等专项特征,分析三组负荷方案的有效性。最终得出如下结论:高强度耐力间歇训练对受试者血乳酸浓度最大值及血乳酸代谢速度的提升最为明显,受试者无氧代谢能力提升效果显著;递减负荷耐力型间歇训练对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速度、心率等相关专项特征的激励最大,使得受试者有氧耐力得到强化,以上结论在实验前后受试者1500米跑竞赛成绩变化中得到验证。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丰富负荷方案,以适应中长跑不同专项特征训练要求,形成完整的框架理论。第二,遵循科学的实验方法,严格控制其他变量,使实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可信性。第三,间歇训练方法需结合其他训练方法一同使用,否则将可能出现爆发力不足、力量欠缺、节奏混乱等问题。第四,实际应用中,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特点做出灵活调整,不可拘泥一格,并注意控制负荷量且避免受伤。不可否认,实验中由于操作、记录及样本过小造成的误差不可避免,但通过深入分析本文实验数据,仍然得出了一致性结论,耐力型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提高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均有不同程度帮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相信,实际应用中,经过针对运动员个人特质的适当改善,耐力型间歇训练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