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欲”到“新感性”——赫伯特·马尔库塞后期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其后期提出来的,并且以1964年《单向度的人》的发表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他提出"爱欲"理论,后一个阶段则逐渐转向提倡培育"新感性",并最终投身于"审美"和"艺术".本论文以"从爱欲到新感性的发展"为主线对马尔库塞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流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这一发展的原因和过程的分析,梳理了马尔库塞后期美学思想的渊源,展现了马尔库塞后期美学思想的面貌.全文共分三章,八节,三万余字.第一章,从"爱欲"到"新感性"发展的动因,主要分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现实背景中马尔库塞自身哲学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变化.第二章,从"爱欲"到"新感性"发展的过程,主要研究"爱欲"理论和"新感性"理论的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思想发展背景中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主要研究在"从爱欲到新感性"这一理论发展影响下的马尔库塞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的演变.结语部分认为,"爱欲"理论是贯穿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始终的理论根基,"新感性"则处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中心地位.作为一个概念,"新感性"是连接"爱欲"和"艺术"的桥梁;作为一种理论,"新感性"是连接马尔库塞"批判的社会理论"和"批判的文化艺术理论"的桥梁."爱欲"理论和"新感性"理论使马尔库塞颇具开创性地将人的本能欲望与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了一起,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视角;并且也将人的本能欲望与艺术的社会功能联系在了一起,提出了不同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特色鲜明的艺术革命理论.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文学的网络介入问题。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属于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大众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论文
隐寓是中国自古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古代诗论受这种思维的影响,留下了许多贵含蓄、委婉的理论学说。表现在创作方面,内容无论是在政治上抒发
该文以文本本体论、对话理论、叙事学、后现代历史叙事学、文学人类学等理论新视野审视《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运用人文学科理论发展的新观念、新方法,深入剖析
就在张天翼被誉为文坛“新人”,并以崭新的姿态在文坛引人注目的时候,他又把敢于突破旧传统、旧模式的创新精神运用到儿童文学创作上。继叶圣陶、冰心对儿童文学园地的开拓和
全文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死亡意识这个独特的逻辑起点出发,揭示加缪创作的隐藏动机;第二章将人生经历和小说文本结合起来,从加缪的人生体验中的根性文化的缺失、无言的创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