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始,我国人民开始享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并且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人民目前所享受的公共服务还是低水平的、不均衡的,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值得欣慰的是当前的农民公共服务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三农问题连续10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应安排之后,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的阶段,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型,同时经历着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这一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历时数百年,而我们将这一阶段压缩在三十年内,这种高度时空压缩的情境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模式。鉴于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对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本文首先阐释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一般理论分析,然后介绍了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后从资源投入、管理创新、科学规划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