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大角度碰撞下道路护栏防护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路侧事故的绝对数量逐年增长,且呈现碰撞角度大、碰撞速度高、事故原因复杂的趋势,而我国在护栏设计研究中对碰撞角度参数的取值仍沿用20°的参考值。目前,国内外对碰撞角度在20°及以下事故的研究偏多,且多限于分析碰撞后车辆的损坏程度,而对车辆碰撞角度超过20°(大角度)时护栏起到防护作用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针对车辆大角度碰撞情况下道路护栏的防护性能进行的研究,对道路交通安全以及道路安全设施设计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接触碰撞理论以及车辆碰撞试验标准,构建了A级双波形半刚性波形梁护栏、10t大客车、1.5t小客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质量进行检验,在HYPERMESH中经过前处理设置后,分别建立了大客车-护栏、小客车-护栏的碰撞耦合系统,生成K文件后提交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进行求解计算,同时建立护栏安全评价标准及失效指标。
  根据预设的碰撞实验条件,大客车以60Km/h、小客车以100Km/h的碰撞速度,分别以20°、25°、30°、35°、40°的碰撞角度与双波形半刚性护栏发生碰撞,仿真模拟完成后依据护栏安全失效指标,对实验结果中车辆碰撞行驶轨迹、车体质心三向加速度、护栏内能变化、护栏位移与应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最终对护栏的防护性能作出评价:在碰撞角度为20°-30°时,护栏能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并对车辆的运行具一定的导向性;碰撞角度大于30°时,护栏由于对车辆的导向作用变差,不能及时改变车辆的运行方向从而消减碰撞带来的冲击能量,护栏容易发生大幅度变形直至断裂、失去防护作用。
  基于实验结果,本文对道路护栏设计与研究中碰撞角度的参考数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设计碰撞角度可由20°提高至30°的建议值。同时分析了现有护栏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护栏结构,提出了改进的新理念,建立旋转式防撞护栏有限元模型,并重新建立与大客车、小客车耦合的碰撞系统,分别在碰撞角度为40°的情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完成后同样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与A级双波形半刚性波形梁护栏相比,旋转式防撞护栏具有更加良好的导向性能与防护性能。最后,本文建立了护栏实用性评价模型,从使用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对旋转式防撞护栏的实用性作出评价。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公路和市政道路已大量进入养护期,而微表处作为一种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时湿轮磨耗值、宽度变形率等常规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施工后出现被迅速磨光、出现车辙、脱皮等问题。这是由于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经验性较强,长期性能未得到验证造成的。为了延长微表处的使用寿命,解决微表处施工后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在现有微表处配合比
公路工程随着服务运营年限的增长,公路高切坡安全风险总是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空间和时间特征的渐进破坏特性,但在岩土工程领域,针对公路高切坡运营阶段的稳定性演化过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有失稳可能的高切坡,及时准确获取高切坡的健康演化过程,有利于保障公路工程的安全运营,因此,高烈度地区公路工程运营阶段,揭示土质高切坡的稳定性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  本文依托国家重点
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围岩压力发生较大变化,对隧道安全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考虑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加入保护层抵消围岩压力的变化。近年来,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具有抗压强度低、孔隙率高等特点,在压缩过程中能吸收掉大量来自围岩压力改变产生的能量。将气泡混合轻质土作为保护层材料,新型气泡混合轻质土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6MPa~9MPa)和变形量(>2
透水沥青路面多采用高粘沥青,高粘沥青的粘度极高,且对温度非常敏感,这使得透水沥青路面的拌和、摊铺和碾压的温度及时间相比传统路面更加难以把控。尤其是在寒冷地区以及夜间施工等条件下,由于施工环境温度偏低、施工时运输距离过长等因素使得混合料的温度下降很快,从而导致拌合与摊铺难度增加、沥青与矿料不易充分裹覆、施工压实度不足、孔隙率偏大等,最终影响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长期性能,严重制约了透水沥青路面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公路隧道渐渐代替了山区的盘山公路,特别是在西南地区,隧道成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隧道高边坡的稳定问题在公路建设中也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由于隧道洞口段边坡时常伴有浅埋、高边坡、风化破碎严重等状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围岩坍塌、边坡失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于山岭隧道洞口高陡边坡的稳定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对隧道洞口高边坡失稳
学位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进程的推进,现阶段公路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气候差异性显著的欠发达地区。为满足这些地区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需求,往往需要使用高性能改性沥青,而SBS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良好,在这些地区泛用性强。由于这些地区允许施工的季节区间短,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低温施工工况,同时低温施工条件会严重影响路面施工质量。  低温条件下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当通常会造成沥青老化、温度离析、压实不
为了研究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类改性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本文使用2.5%、5%、7.5%掺量的水泥、消石灰配制无机微粉改性沥青。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延度、软化点、DSR等实验,分析了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对沥青基本指标、老化性能、高温流变性能的影响;使用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成型AC-20C型沥青混合料,并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分析了水泥、消石灰
学位
在我国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导致沥青路面温度场变化剧烈,因此路面易发生温度应力开裂和温度疲劳损伤等破坏,这严重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成为阻碍我国高寒地区沥青路面发展的难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常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沥青路面温度场和温度应力,而受限于气象资料获取不全面与路面热参数选择不当,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现有的温度场预估公式也存在适用范围或计算复杂的局限性,因此优化高寒
学位
沥青作为一种典型的粘弹性材料,能够修复自身损伤从而延长使用寿命。但沥青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常规路用性能劣化的同时自愈合性能也会降低,采用再生剂能够改善老化沥青自愈合性能,然而目前关于再生沥青自愈合特性方面的研究不足。本文主要考虑沥青老化程度、再生剂种类和再生剂掺量三因素制备得到不同状态再生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红外光谱、凝胶色谱等方法对原样沥青、老化沥青及再生沥青的常规及流变性能、自
学位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并且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年降雨时间较长,因此研究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了某一级公路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滴水岩村附近斜坡中部的K342+080~K342+280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GTS软件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地震加速度、以及不同降雨强度-地震加速度组合工况下建立三维模型,研究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地震加速度以及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