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和传统的翻译研究相去甚远。本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后殖民时代的翻译不再是一种纯美学或语言转换活动,也不涉及一般的文化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行为。作者在文中重点讨论了在西方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历史背景下,第三世界的翻译研究在其自身领域应如何应对。第一章是简介。本章中作者总结了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章作者介绍了后殖民理论及其批判对象—东方主义, 并指出:归根结底,东方主义不是西方如何认识、诠释东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力问题。西方国家凭借其对话语主导权的把握,依照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原则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歪曲;同时大量输出西方文化,以同化第三世界民族文化。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翻译与殖民的关系。翻译在殖民进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推进了殖民进程,作者在这里分析了盛行于殖民时代的翻译理论;另一方面翻译又推动了非殖民化进程。第三世界的译者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区分了文化霸权和文化交流的关系,提出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翻译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作者再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的策略问题。从宏观方面看:(1)重新界定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2)确立新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3)大量译介第三世界民族文学;(4)译介西方优秀作品。从微观方面看:(1)归化;作者在这里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模仿理论来阐释了第三世界译者将西方作品译入第三世界时可采取归化策略;(2)异化;作者在此运用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来阐释了第三世界译者将民族作品译入西方国家时可采取异化策略;(3)作品分类;作者主张不同作品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