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和传统的翻译研究相去甚远。本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后殖民时代的翻译不再是一种纯美学或语言转换活动,也不涉及一般的文化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行为。作者在文中重点讨论了在西方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历史背景下,第三世界的翻译研究在其自身领域应如何应对。第一章是简介。本章中作者总结了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章作者介绍了后殖民理论及其批判对象—东方主义, 并指出:归根结底,东方主义不是西方如何认识、诠释东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力问题。西方国家凭借其对话语主导权的把握,依照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原则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歪曲;同时大量输出西方文化,以同化第三世界民族文化。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翻译与殖民的关系。翻译在殖民进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推进了殖民进程,作者在这里分析了盛行于殖民时代的翻译理论;另一方面翻译又推动了非殖民化进程。第三世界的译者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区分了文化霸权和文化交流的关系,提出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翻译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作者再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的策略问题。从宏观方面看:(1)重新界定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2)确立新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3)大量译介第三世界民族文学;(4)译介西方优秀作品。从微观方面看:(1)归化;作者在这里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模仿理论来阐释了第三世界译者将西方作品译入第三世界时可采取归化策略;(2)异化;作者在此运用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来阐释了第三世界译者将民族作品译入西方国家时可采取异化策略;(3)作品分类;作者主张不同作品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十分久远,到了如今更似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从亚里斯多德、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的理论开始,探讨各家理论的侧重点与优缺点以及隐喻的三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图像法相对于其他的方法能够更直观地描述物理规律的动态变化和物理概念,适当地采用图像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训练,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变
通过对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重点对软件质量计划的制订与跟踪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以梯度提取的方法对硬枝树花进行石油醚(30-60),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浸膏经过色谱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松萝酸(1)、黑茶溃素(2)、巴尔巴地衣酸(3)、去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对汉语和法语两种语言表比较的主要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文章主要从平比句式、差比句式以及比较句式中的省略成
本期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 郭齐家 教授$$嘉宾档案$$郭齐家$$1938年10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
报纸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1%、0.3%、0.5%)苹果多酚处理鲜切莲藕,通过测定低温贮藏期间色泽、脆度、抗坏血酸、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变化,研究苹果多酚对鲜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语言学中的认知学和语用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介绍一种新的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方式。本文主要从认知学和语用学角度阐述了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境的动态性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上对语境的研究是静态的,从而不能解释动态
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对等的影响力存在了两千多年,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该学派的蓬勃发展中达到极致。以巴托、泰特勒等为代表的早期翻译理论家强调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