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群体作为精英教育的对象,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栋梁之材,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而组织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挂职锻炼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创新模式,自1996年浙江大学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来,得到了广大在校研究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赞誉,也被国内一些兄弟院校所仿效和推广,十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产学研政合作。
选派研究生到基层挂职锻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加强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目前研究生挂职锻炼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生参与面有限、实践单位挂职时间偏短、岗位供求不平衡、与挂职单位交流欠缺以及实际效果比较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合理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尤其是探索研究生挂职锻炼的实效性等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有关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文献做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采用整合研究的思维方式,以高校学生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实践实效性等科学理论作指导。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引言部分重点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生挂职锻炼、实效性研究等概念,并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研究生挂职锻炼的发展历程,并进行研究生挂职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生挂职锻炼的现状分析研究生挂职锻炼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同时,对国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析,借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重点论述提高研究生挂职锻炼实效性的举措,从而使研究生挂职锻炼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