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美的传递——浅谈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传情表意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古代,由于它特有的音韵便于记忆,在古代文学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古诗语言高度含蓄、凝练,有着特别的美:集中体现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如何在翻译中完美地体现这“三美”,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而颇有争议领域。本文从我国古诗英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理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论证,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古诗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有所推动。 著名古诗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从事翻译理论和实践多年。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许渊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美”“形美”“意美”,来指导诗歌的翻译。作者通过对中国古诗和英语诗歌在形、音、意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证。论证过程辅以对一些诗词的不同译文的对比赏析,分析展示诗歌在翻译过程中“三美”的传递。作者认为“三美论”可以用来指导诗歌翻译,以最大程度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意美”。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外翻译理论界有关诗歌翻译的思想进行综述,为本文提供一个学术的背景,然后着重阐述许渊冲先生的生平及其翻译思想。 第二部分对中国古诗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辅以例证的说明。 第三部分对英语诗歌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辅以例证的说明。部分对中国古诗与英诗进行了对比,对它们之间进行转换的可行性及困难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举例阐述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如何应用“三美”的理论指导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诗的“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统一。 第五部分就“三美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此理论对诗歌翻译起了理论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还需改进。因为这一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共同缺陷是过于笼统,缺乏细节的建构,缺乏可操作性。但是,这也正是我们要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的理由,因为通过研究,发现其缺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吸收其他理论的精华,使这一理论得到发展,以期对诗歌翻译起到更大的指导作
其他文献
苏珊·桑塔格是位享誉美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文坛的重要作家,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知”和“最后的知识分子”。评论界普遍认为她的文学创作深受法国文化、尤其是法国存在主义哲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错误分析理论已作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迅速发展起来。它揭示出外语习得不仅仅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而且蕴含着语言学习者所普遍采用的策略机制。
由于工艺特殊性,一些陶瓷材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孔隙、夹杂等缺陷,且孔隙、夹杂大多分布不均匀,而这种不均匀性对陶瓷材料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根据分布不均匀性特点,以陶瓷材
发展了一种能够预测三维四向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3D-B-CMCs)拉伸模量与强度以及损伤演化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复合圆柱(CCA)和全局载荷分担(GLS)两种模型预测了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