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现代化的摇篮,农村则是文明史的基础与起点,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不可缺少的“母体”。城市与农村是中国两大生产与生活地域体系,是中国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有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理论框架,从哲学观、城市化理念、生态学理论等方面概念和内涵,在分析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范围及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其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基本表征,分析了国内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概况和实践情况。课题采取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九龙坡区当前生态赤字高达0.3763 hm~2/人,表明该区发展所占用的生态服务严重超出区域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本文选择九龙坡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比、城市化率、万元GDP综合耗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指数等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为在末考虑城乡统筹(以九龙坡区“十一五”规划为参考,作为情景模式1)和实施城乡统筹(以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为参考,作为情景模式2)两种情景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还从城市化、产业布局、行政体制等方面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并从城乡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表明,九龙坡区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消极影响仍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在现行发展模式下,九龙坡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尽协调,九龙坡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严重,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九龙坡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研究课题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和保障机制的建议,为九龙坡区更好地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打造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战略支撑点,全面落实区“十一五”规划和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