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研究目的:对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分型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236例,男性141例,女性95例,平均年龄61.01±10.58岁;非房颤患者382例,男性215例,女性167例,平均年龄58.83±8.40岁,并记录临床信息(身高、体重等)。将原始图像传至Philips EBW 4.5工作站,选择75%期相重建后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方法对左心耳进行多角度观察,并进行形态学分类,对房颤组及对照组临床资料、左心耳形态及与性别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房颤组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01);2.房颤组较正常组形态学分型一致,未见更多分型;房颤组中Type2c分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房颤组Type2d、Type1a所占比例小于对照组(P=0.000);3.房颤组与对照组形态学分型与性别均无相关性,并且不同分型间无性别差异。(对照组r=0.167,P=0.365房颤组r=0.271,P=0.011);4.房颤组中不同年龄组间三种形态类型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照组中Type2c在年龄<50的年龄组中所占比例少于其它三个年龄组(P=0.000)。结论:本研究对房颤患者及非房颤患者LAA形态进行初步分析及对比,为临床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进行相关手术提供重要影像依据。第二部分应用256层螺旋CT对房颤分型与左心房、左心耳功能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功能,进一步分析其与非瓣膜性房颤分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射频消融术前行心脏CTA检查的房颤患者7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患者40例,平均年龄52.70±11.96岁;持续性房颤(PeAF)患者31例,平均年龄58.97±8.97岁。另连续收取同期窦性心律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2.21±8.53岁;并收集身高、体重、年龄、房颤持续时间等临床资料。应用心功能后处理软件获得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心房、左心耳体积,并计算射血分数及射血量。结果:1.年龄、体重、BMI均为对照组<PAF组<PeAF组(P<0.05),PAF组房颤持续时间小于PeAF组;2.对照组、PAF、PeAF三组间LAAEF、LAEF及LAEV依次减小(P<0.05),而LAAVmax、LAAVmin、LAVmax、LAVmin依次增加(P<0.05),LAAEV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房颤患者LAAEF与LAEF呈显著正相关(r=0.572,P<0.05);与房颤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264,P<0.05)。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评价左心耳功能。LAAEV在不同房颤分型及窦性心律患者间无差异;PeAF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较PAF患者减低;左心耳功能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而减低,对于卒中相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