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胃镜检查的普及,中青年患者的发病率、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胃萎宁胶囊为全国名老中医验方制剂,具有益气健脾、温阳和胃、行瘀散结的功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此次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对中青年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第一部分:理论探讨总结传统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现代医家对其辨证分型及治疗,可见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其发病病机来看,脾胃虚弱是其基本病机,脾胃虚寒证为其基本证型之一。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目的:运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胃萎宁胶囊对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以期对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消化科门诊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胃镜结果、中医症候及四诊资料,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对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以胃萎宁胶囊为治疗药物,疗程为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6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胃萎宁胶囊治疗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方面,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在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中医症候总积分较前降低,且治疗6个月时积分较治疗3个月时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基线相比,除乏力外,治疗后(治疗6个月)中医各症积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积分变化方面,治疗6个月后,胃窦大弯处萎缩、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病理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胃窦小弯处各指标病理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6个月后,显效12例,占28.57%,有效26例,占61.90%,无效4例,占9.52%,总有效率为90.48%。病理疗效评价方面,治疗6个月后,胃黏膜萎缩临床痊愈2例,占4.76%,显效2例,占4.76%,有效13例,占30.95%,无效25例,占59.52%;肠上皮化生患者32人,临床痊愈3例,占9.37%,显效0例,占0%,有效13例,占40.62%,无效16例,占50.00%;治疗后患者的萎缩、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分别为40.48%、50.00%。结论:胃萎宁胶囊能显著改善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胃黏膜萎缩及肠化情况,治疗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