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速下弯掠叶片风力机功率及尾流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低风速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低风速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低风速地区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鸟类通过弯掠翅翼可以在低风速时自由控制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受鸟类翅膀弯掠形状的启发,研究低风速区弯掠叶片风力机的气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7m/s来流下,以直径为400mm的DTU-LN221翼型直叶片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对直叶片进行弯掠设计,通过CFD仿真计算确定输出功率最优的弯掠叶片,并对设计的弯掠叶片风力机和直叶片风力机进行风洞试验,研究其在不同湍流来流和偏航时功率和尾流特性相比于直叶片的改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DTU-LN221翼型直叶片进行弯掠设计,弯掠方式为前掠和后掠两种,以叶尖偏移量和弯掠起始位置为变量,确定弯掠方程。对叶片进行建模并利用ANSYS软件对风力机进行网格划分和数值计算。通过对7m/s来流风速、叶尖速比为5工况下的风力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叶尖偏移量为半径长度的10%、弯掠起始位置为半径长度的20%的前掠叶片风力机气动特性改善最为明显。并对直叶片风力机和气动性能最优的弯掠叶片风力机在不同叶尖速比情况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显示,与直叶片相比,在叶尖速比为5时弯掠叶片风力机的功率系数增量最大,提升了2.167%,推力系数的增量也随叶尖速比的增大而增大。其次,在近似均匀来流(湍流强度为0.5%)的风洞空流场中对气动性能最优的弯掠叶片风力机和直叶片风力机进行风洞试验,在0°,10°,20°,30°四个偏航工况对两种风轮进行功率测量,在0°和20°偏航情况下分别对不同尖速比下风力机尾流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偏航角越大,风力机功率损失越大,相对于直叶片,弯掠叶片在偏航时有较小的功率损失。在较大尖速比时,弯掠叶片风力机的功率特性较直叶片风力机输出功率有所提高,尤其在偏航时,弯掠叶片风力机输出功率显著增加。未偏航时弯掠叶片风力机尾流轴向时均速度损失和湍流强度值比直叶片风力机稍大。20°偏航时,两种风力机尾流轴向速度相差不大。偏航产生较大的切向速度,在近尾流区,弯掠叶片风力机尾流切向时均速度比直叶片风力机稍大。而随着尾流向下游发展,弯掠叶片风力机风轮旋转方向一侧尾流的湍流强度值要大于直叶片风力机。最后,在来流湍流强度为10.5%和19.0%工况下对弯掠叶片风力机和直叶片风力机进行风洞试验,在0°,10°,20°,30°四个偏航工况对两种风轮进行功率测量,在0°和20°偏航情况下分别对不同尖速比下风力机尾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低湍流强度可以有效提高风力机的输出功率,而高湍流强度会降低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在高尖速比时,弯掠叶片对风力机输出功率的提升效果明显。不偏航时三种湍流强度来流下,与直叶片风力机相比,弯掠叶片对风力机的功率系数提升较小,而在偏航时,尤其在近似均匀来流下,弯掠叶片对风力机输出功率有较大提升。来流湍流越大,风力机近尾流区轴向速度恢复越快。偏航使尾流轴向时均速度亏损量减小,尾流速度恢复加快。在高湍流来流下,弯掠叶片和直叶片风力机在不同湍流来流下近尾流区轴向时均速度相差不大,而弯掠叶片风力机近尾流区的切向时均速度比直叶片偏大。对比尾流湍流强度,发现低叶尖速比时,来流湍流越大,风力机尾流湍流强度恢复越慢,弯掠叶片和直叶片风力机尾流区湍流强度相差不大。在20度偏航且较高尖速比时,在近尾流区,弯掠叶片与直叶片风力机尾流区湍流强度基本一致,只在近尾流区尾迹中心位置处,弯掠叶片风力机尾流湍流强度略大于直叶片风力机。
其他文献
报纸
涡轮性能测量试验对研究和改进发动机性能至关重要,而测量探针浸入流道中会产生阻塞效应,使原有流场结构发生改变,甚至影响到涡轮的性能。因此,本文根据上述问题,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探针测试布局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测试布局,在工程上为涡轮性能试验提供参考。本文以普惠E~3的单级高压涡轮为研究对象,并逆向建模,采用轴向进气和设计点条件,通过数值计算和无关性验证找到合适的网格数量和精度较高的湍流模
常规恒温恒湿实验室采用干湿球法测量并控制温湿度,其中湿球铂电阻温度计即使经过定期校准、修正,但在实际工作状态下,测量结果依然可能出现明显偏差,说明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湿球温度计实际工作状态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提供可调温湿度、风速的校准装置,以实现现场湿球温度计的校准。
流场可视化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理论技术,将记录流场中粒子运动的数据以图形图像的方式直观表现,辅助用户理解和分析其中复杂的流场运动原理。目前的流场可视化系统多以二维平面显示器进行显示,使得用户在观察大规模三维流场可视化图形图像时面临视野受限、视觉遮挡以及缺乏三维立体感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沉浸式三维立体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但身处虚拟现实环境的用户无法观察真实世界,使得传统的键鼠交互方式不再适用
学位
学位
学位
传统的挟沙冲蚀试验台与风沙风洞难以构建均匀风沙流场,难以准确反映风力机叶片的风沙磨损特性。因此,在改造的风沙风洞中,通过对风力机叶片平板试样开展涂层冲蚀磨损试验,探究不同冲击速度、冲击角度及有效截面质量流率对风力机叶片涂层材料冲蚀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有效颗粒质量流率一定时,在相同冲击速度与冲击时间内,磨损量在冲击角度约为30°时达到最大。小于30°时,磨损量随冲击角度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大
我国疆土辽阔,人口稠密,环境、资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高速列车(High-Speed Trains,HST)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尽管我国高铁建设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在过去的建设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然而关于高速列车行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其优化控制等基础应用研究仍是科研热点和难点。综合我国高速列车发展的需求和面临的形势,深化高速铁路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
针对可移动+升降+开放式风洞,构建了基于皮托管和微差压变送器组成的测量系统,并运用最大风速、风速不均匀度和风速稳定性等测试方法,对可移动+升降+开放式风洞进行实际测试,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可移动+升降+开放式风洞试验段最大风速大于55 m/s,流场不均匀度小于2.5%,大部分区域气流稳定性系数小于1%,流场品质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得到风洞流场风速、均匀性、稳定性与风洞升降高度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