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种能感染人类、家畜及多种鱼类的重要病原菌,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于这些不同动物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是否因为拥有相同的基因模式而存在不同宿主体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尚未可知。因此,为了解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差别及分子分型的总体构造特性。本试验对56株2006-2015年在四川省分离于人、牛、兔和鱼类的无乳链球菌在生理生化和cfb基因特异性鉴定的基础上,通过荚膜多糖分子血清型(CPS)、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型的确定和分子特征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56株复苏菌株在BHI平板37℃恒温培育32 h,均可构成外表润滑、微隆起、边沿齐整的乳白色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球形,单个、成双或链状陈列G+球菌。56株复苏菌cfb基因PCR鉴定结果与ATCC51487标准菌株相一致,均可扩增出约60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学与PCR检测结果56株复苏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合成19个鉴定荚膜多糖血清型的引物,以56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釆用多重PCR法进行特异性扩增,根据扩增基因组特异性条带的大小及组成鉴定菌株的荚膜多糖血清型。电泳图谱鉴定结果显示,试验菌株中共存在两种血清型(Ⅰa与Ⅲ),分别同时扩增出688bp和272bp条带,与688bp和352bp条带。Ⅰa血清型主要血清型(85.7%),在不同动物源性菌株中均有分布;牛源及兔源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均为Ⅰa型,而人源和鱼源无乳链球菌同时包括Ⅰa和Ⅲ型两种血清型。根据无乳链球菌的7个管家基因(adhP、pheS、atr、glnA、sdhA、glcK、tkt)合成7对特异性引物,以56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进行特异性扩增与测序后,在MLST数据库(http://pubmlst.org/sagalactiae/to)中进行比对确定其序列型。结果显示,56株菌株MLST分型共获得 9 个 STs 序列型(ST-7、ST-10、ST-19、ST-61、ST-103、ST-199、ST-486、ST-651、ST-891)和 7 个克隆群 CCs(CC-7、CC-10、CC-19、CC-23、CC-61、CC-103、CC-891),其中ST891是本次试验从鱼源无乳链球菌上发现的新序列型,也是本次试验的主要序列型(35.7%)。此次试验中26株鱼源无乳链球菌共鉴定出3种序列型(ST-19、ST-103、ST-891),12株牛源无乳链球菌鉴定出了 2种序列型(ST-103、ST-486),2株兔源无乳链球菌则只鉴定出一种序列型,即ST-7。只有16株人源无乳链球菌在本次试验中拥有最多的序列型(ST-10、ST-19、ST-61、ST-199、ST-651)和克隆群(CC-10、CC-19、CC-23、CC-61、CC-103),推测人源无乳链球菌可能拥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56株菌株包埋在胶块,经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液作用后释放基因组DNA,并用40U的Sma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30min后,置于电流交替变换的电泳槽中电泳22h后,凝胶成像系统成像,Quantity On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FGE聚类分析可分为18个PFGE带型(cluster A-R),其中2株兔源无乳链球菌主要分布于cluster I、J;12株牛源无乳链球菌主要分布于cluster L、P、Q;26株鱼源无乳链球菌中黄河裸裂尻鱼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主要分布于cluster D、E、F,而齐口裂腹鱼源无乳链球菌则分布于cluster M、N。与MLST分型结果相似,在PFGE聚类分析中人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分布也最为广泛,其主要分布于cluster A、B、C、G、H、K、O、P。试验发现不同动物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基因分型差异性较大,只有cluster P群中同时包含来自人源和牛源的无乳链球菌。本研究为首次报道我国分离来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差异,且发现血清分型、STs序列型、PFGE带型与宿主的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来源菌株可同属于血清型Ia,且所有Ⅰa血清型菌株可分布于不同的STs序列型和PFGE带型中。但分型为Ia/ST-651的人源无乳链球菌在MLST的克隆分群中是分型为Ia/ST-103牛源无乳链球菌的克隆衍生物,同属克隆群CC-103,Ia/ST-651只是Ia/ST-103单一位点变化的情况,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的同源性推测其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