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华山脚下的陕西沿黄公路号称中国的“1号公路”,沿着黄河西岸串联陕西省4市14县(市)72个乡镇1220个村,全长约828.5km。沿黄公路贯穿陕西省南北,对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惠泽沿线群众超过200万人。陕西省沿黄城镇带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要求,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发展经济。因此,对该区域进行生态红线区识别与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以陕西省沿黄城镇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并对生态要素退化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区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一般重要区域、极重要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6.57%、4.40%,极重要区域大部分布于沿黄生态城镇带的南部地区,该区域土壤侵蚀程度为轻微度,水文条件较好。水源涵养功能一般重要区域、极重要区域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2.89%、0.54%。水源涵养功能一般重要区域面积占比非常大、分布广,重要区域较小、分布较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一般重要区域、极重要区域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3.79%、2.64%。(2)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二者占到区域总面积的80%以上。草地广泛分布在整个研究区,耕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合阳、大荔等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延安以南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靠近黄河一侧;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榆林以北的部分地区。人口较多的地区主要为研究区域南部的大荔、合阳、华阴县以及研究区域中部的绥德、吴堡县。清涧县、绥德县、吴堡县的人口增加速递滞后于研究区整体变化,研究区人口变化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北部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约,而研究区南部的经济发展迅速。从1990年以来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1995~2000年承载力变化最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提升。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大于中部和北部地区,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华阴市以及潼关县是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研究区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县(市)。(3)非红线区域广泛分布整个研究区,在整个研究区占比大。红线区在整个研究区呈现出零散分布的特点,只有在部分地区较为集中。研究区北部发生较小年降水量的概率较大,南部发生较大年降水量的概率较大。年降水量发生较高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较低风险区域面积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66.78%、33.15%和0.08%。总体上,研究区气温发生风险等级随纬度增加而增高,由北向南发生较低气温的可能性逐渐降低。植被覆盖退化较高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面积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98%、42.41%、38.77%。总体上研究区植被覆盖退化风险以中度风险和较低风险为主,面积达81.17%以上,高风险区域较少,植被高度退化可能性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