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氮因子互作、协同,对旱地节水农业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研究藜麦在干旱胁迫和施氮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及其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的可塑性响应,以便将其推广种植,在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试验基地遮雨棚内进行盆栽控水试验。试验材料选用藜麦品种为“亿隆1号”,盆栽试验设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2个因素,分别在藜麦的苗期、显序期、灌浆期进行水分亏缺以及施肥处理,各生育期内施氮设4个水平,灌水设3个水平。在每个生育期进行了藜麦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的累积等地上部指标,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等根系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根系活力、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与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的研究,最后对藜麦不同时期受旱后的产量构成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条件下各生育期藜麦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但根冠比、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明显升高,不同时期各指标对水分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幼苗期,灌水对根系总表面积、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为最大;显序期,对株高、根系活力的影响为最大;灌浆期对茎粗、根系活力的可塑性最高。2.在一定施肥范围内,施肥后其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表现为藜麦在低肥环境下仍能生长,但是低肥最终会影响其产量;施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根冠比一直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但是变化幅度不同,不同时期各指标对氮肥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幼苗期,施氮对单株生物量、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为最大;显序期,对根重、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为最大;灌浆期对根冠比、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可塑性最高,在灌浆期施肥对相同灌水条件下的电导率变化不显著。3.比较藜麦的三个发育期,幼苗期干旱对藜麦的产量影响最小,显序期干旱对藜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均表现出适度干旱下施肥可以使干旱受害程度得到缓解。藜麦虽然为耐旱作物,但是在80%左右的正常灌水,氮肥用量控制在0.1-0.2 g/kg下种植是最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