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Macaca mulatta)作为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目前分布于我国河南、青海、西南、华南、陕西、长江流域等地,在山西省分布于南部的陵川县、沁水县、垣曲县和阳城县,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较集中,为我国猕猴分布的最北线。近20多年来该保护区的猕猴种群数量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现有7群约480~572只。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作者多次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猕猴生态学进行专题研究,着重对栖息地植物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生态位、食源植物区系组成及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将为山西历山猕猴栖息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WINSPAN将历山猕猴栖息地植物群落划分为16个群丛,群丛XVI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群丛Ⅺ的物种多样性最低。研究表明,人为干扰是影响猕猴栖息地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在垂直结构上各群丛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丰富度指数波动不大,乔木层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各群丛之间的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均匀度指数方面,灌木层波动较大,但乔木层和草本层波动不大。2、历山猕猴栖息地优势种多为猕猴食源植物,重要值排在前10位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中,共有15种为猕猴食源植物,同时它们也是猕猴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物种。乔木层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1.585),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1.496)、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1.465)次之;灌木层中,连翘(Forsythia suspensa)(1.586)、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1.346)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较大,生态位窄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较小。乔木层优势种生态位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且食源植物之间的重叠较大,如鹅耳枥-千金榆(0.672);生态位重叠程度在灌木层优势种之间并不明显。3、对历山猕猴栖息地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有336种种子植物,隶属66科,170属,其中食源植物共有263种,隶属52科,122属。猕猴食源植物蔷薇科(Rosaceae)所含植物种类最多,有15属42种,其次为豆科(Leguminosae),含11属22种。猕猴栖息地食源植物所属的52科可划分为6个分布型和3个变型,以温带分布性质的科占优势,占总科数的56.25%,其次以热带性质的科居多,占总科数的43.75%;食源植物所属的122个属可划分为11个分布型和6个变型,以温带分布性质的属占优势,占总属数的79.63%,其次是热带性质的属较多,占总属数的20.37%,说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栖息地食源植物区系属于暖温带性质。4、历山猕猴春季可供采食的种子植物主要集中在16个科中,共计49属,124种,其中豆科所含种类最多(9属/19种,下同),榆科(Ulmaceae)(5/12)次之;夏季可采食的种子植物主要集中在13个科中,共计51属,125种,蔷薇科所含种类最多(13/32),豆科(9/19)、榆科(5/12)次之;秋季可采食的种子植物主要集中在9个科中,共计44属,117种,其中蔷薇科所含种类最多(13/39),其次豆科(11/22)、榆科(5/12);冬季可采食的种子植物主要集中在3个科中,分别是豆科(9/19)、榆科(5/12)和壳斗科(Fagaceae)(2/8)。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千金榆(叶)、鹅耳枥(叶)和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ifolium var.sibiricum)(叶)得分较高;在夏季,黄刺玫(Rosa xanthina)(果)、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果)和唐松草(叶)得分较高;在秋季,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果)、紫椴(Tilia amurensis)(叶)、败酱(Patrinia scabiosifolia)(全株)和湖北海棠(果)得分较高;在冬季,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果)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果)得分较高。5、对历山各季节猕猴食源种子植物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影响猕猴取食的主要因子是植物丰富度、粗脂肪、水分;在夏季,影响猕猴取食的主要因子有水分、嫩度、丰富度;在秋季,影响猕猴取食的主要因子有嫩度、粗脂肪、水分、粗蛋白;在冬季,影响猕猴取食的主要因子是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嫩度和丰富度。综合来看,猕猴喜欢选择高水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