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控辩双方的对抗性,防止庭审流于形式,实现审判公正。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司法实践,修改初衷并未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控辩双方对抗性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即,证人并未出现在庭审现场,证据调查程序被虚置。在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浪潮下,如何使证人能够到庭以及如何保障证人的当庭证言能起到积极作用,或许是破解庭审方式改革困境的关键,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拟从四个部分阐述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第一部分论证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缺乏强制性;2、证人通知程序过于粗疏;3、证人出庭决定权完全赋予法官;4、证人权益保护制度不完善,包括证人保护制度不完善以及证人经济补偿制度不完善。第二部分论述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实践中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检控方缺乏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动力;2、法官对控方证据证明力的优先接受;3、庭后阅卷导致证人出庭作证无现实必要性。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1、我国的刑事证据理论研究存在误区,将证据形式与证据内容进行割裂式研究;2、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模式使得侦查阶段的案卷材料具有了定罪效力,直接导致了庭审形式化,证人无出庭必要;3、书面审理的法律传统;4、直接审理原则的缺失。第四部分论证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如何保障证人到庭;2、如何保障证人有效作证;3、如何完善其他配套措施。保障证人到庭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应当出庭证人的范围、完善证人通知程序、建立强制作证制度以及完善证人权益保护制度等来实现。而在保障证人有效作证这一部分,在对“有效作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有效作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宣誓程序的完善、刑事证人询问程序的改革以及书面证言的使用规则。最后阐述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如何与其他相关制度协调,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包括提高辩护律师诉讼参与度、庭前证据开示制度以及案件分流程序。
其他文献
<正>忙着"上班"的孩子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近发布的一项针对城市普通居民的入户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而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孩子们"上班"忙。在调查所涉及到的4-12岁儿
学校课程建设日趋成为广大中小学尤为关注的问题。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学校课程制度创新中的一大飞跃,关注学校课程领导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而,学校课程领导在实
一部科学技术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史,就是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史。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前进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
本文采用SBR反应器中研究有机物氧化、生物脱氮过程中pH变化规律及其作为反应过程指示参数的可能性,探讨低溶解氧选择抑制来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并在基础上探讨温度降低对短程
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两个缺水阶段的特点,即第一阶段是由农田灌溉面积快速发展引起的,第二阶段是供水能力增长缓慢造成的;然后根据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宜农荒地面积和农田灌溉面积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文学领域有着精深思考,其文论思想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如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从佛家"现量"角度对艺术直觉作了细致辨析,不论是深刻性
樟子松固沙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兼用林经营。为取得最佳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主要林分
结合实际,分析探讨了城市和矿山废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废水有效利用的几个途径以及废水资源化的建设性意见。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
在1/20万TM片和1/5万航片解译判读的基础上,对大别山东北部基岩区活动断裂进行野外验证、观测和取样工作,侧重于断错地貌和断裂变形物质微观滑移方式标志的研究,结合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