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地域之间文化逐渐变得趋同,地域文化、传统习俗被人们遗忘或消失,地域建筑的概念越来越薄弱。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在地化实践,将目光集中到因土地的特殊性而产生的文化及其生产活动。在地化建筑不仅要同环境相适应,更要营造当地居民对其建筑的人文与物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强化居民对传统文化内核与深层结构的理解。文化建筑是所有建筑中最接近艺术的建筑类型,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因为它的文化属性,设计师更愿意设计参与其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抱负。在实际的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建筑材料,但在在地化语境下,应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出发来思考建筑材料的应用。因此,本文从现代建筑学出发,研究在地化语境下,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建筑材料如何表达和运用。首先,从在地化语境和建筑材料属性、分类出发,对中小型文化建筑在地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必要性、相关实践进行探讨,为下文的分析和表达奠定基础。并选取建筑材料同在地化的话题,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建筑材料在在地化背景下的可行性和影响。其次,运用心理学和建筑现象学的相关方法,从建筑设计中的三个重要出发点,研究文化建筑中,建筑材料的在地化表达和运用。在“场所”、“空间”、“形式”方面,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与表达,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再次,在确定了建筑材料的表达与运用时,选取了“图形”、“文化”、“技术”等主导要素出发,探讨在地化语境下,对中小型文化建筑材料设计策略的认知,梳理并总结建筑材料的在地化应用策略。然后,结合建筑实例—田汉文化艺术园,分析在地化语境下,建筑材料应如何在空间、文化方面等发挥效果。最后,在全文的最后做出总结,再次强调认知中小型文化建筑中建筑材料使用的误区,以及现代建造技术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并讨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建筑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浪潮带来的影响,更要树立创造本土文化的独特性的自觉意识,以具有地方特质的当代文化建筑,来丰富世界建筑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