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學在食品安全的作用,經常引起全球性的關注。事實上,澳門每年有很多由食物所引起的相關疾病,皆由病原菌所引致。其中常見會引起海鮮性食物中毒的有副霍亂弧菌霍、創傷弧菌、亂弧菌O1及O139型等。為了要有效地避免細菌性食物中毒及相關的疾病,一個快速又可靠,且針對食品病原菌的檢測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澳門的實驗室現時普遍使用傳統的方法來對海鮮樣本中的副霍亂弧菌、霍亂弧菌O1及O139型進行檢測,但這是一個費時及耗費人力的方法。故此,我們有必要去發展一套創新的快速方法,在海鮮樣本的檢測中,有效地對以上三種致病弧菌進行鑑別。 本研究於2006年的5月到10月期間,利用mPCR技術和傳統細菌的培養方法,合共檢測了76個海鮮樣本。當中的樣本大部份購買自澳門市內各個街市、超級市場及餐廳,另外有少數的樣本於澳門的海灘或海岸邊採集。這次實驗所使用的傳統培養方法及mPCR方法,皆改良自“Bacteriological Analytical Manual Online published by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在今次的研究當中,除了對樣本作出檢測外,亦測試了mPCR的檢測限,測試的結果顯示,副霍亂弧菌的可檢出限度為10個細菌,創傷弧菌為100個細菌’而O1及O139型霍亂弧菌的檢出限度為1000個細菌。 雖然於今次的樣本檢測當中沒有檢出具致病性的霍亂弧菌,但是從mPCR方法的檢測中得出,副霍亂弧菌(98.7%)及創傷弧菌(71.1%)為高陽性比例——然而從傳統培養方法的結果中看來,則沒有預期般理想。以上所提及的三種弧菌於選擇性培養基中的分離率均偏低(致病性的霍亂弧菌0%、副霍亂弧菌46.1%、創傷弧菌21.1%)。分離率均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可能是海鮮樣本本身的條件不好。再者,是樣本中的弧菌出現可見但不可培養」(VBNC,Viable But Non Culturable)的狀態,這VBNC狀態常見於弧菌屬。第三,可能是培養的過程中出現各種的錯誤。但無論如何,傳統的培養方法於今次的研究當中只作為參考之用,因其檢測的能力是較以分子方法檢測為低。從今次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套快速且容易操作的mPCR技術,在對海鮮樣本中的副霍亂弧菌、創傷弧菌、霍亂弧菌O1及O139型進行篩選及檢測等方面,是適用於澳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