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已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强势语境。在此背景下,建筑有逐渐趋同的现象,乡村由于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地域化特征得以保留,却也难以避免被强势的城市文化、技术和资本入侵。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逐渐饱和,国家政策转向支持乡村发展,乡村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建筑师从事乡村实践活动并摸索出大量建筑设计策略和方法,催生出一系列反映时代背景,符合乡村特征及社会价值的建筑作品。本文通过建立不同主体(政府、投资者、公益力量和村民)目标与建筑师实践策略间的关联,归纳出建筑师应对不同主体目标的方法;希望提出建筑师应对不同主体目标的策略,为参与乡村建设的建筑师提供实践方向的参考。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实践方向的宏观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情况差异较大,难以一一展开,具体建造技术则通过农委科研楼项目来讨论,故研究仍可向各地具体技术问题深入。研究范围限制为乡村是因为镇以下行政级别的地区往往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且有人口密度较小,生活方式较传统等特点。本文先对当代不同主体进入乡村的整体特征和现象进行梳理,从角色、目标、机制和问题四个方面分析了政府、投资者、公益力量和村民主导的乡村建设,并分析了建筑师在建设活动中的位置。政府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在第三、四章将建筑师的乡村实践分为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两类。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作为项目的业主,而政策引导是指政府引导投资者、公益力量和乡村进入乡村,业主不是政府而是他们。通过收集乡村范围内的建筑案例,梳理建筑师应对各建设方要求的实践策略,并归纳常见问题和方法,而后结合作者全程参与的石柱县农委科研楼项目进行反思。基于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本文提出的实践策略有:政府主导的三类项目中,公共建筑要根据乡村未来发展方式传达恰当的形象;民居的设计要给村民提供根据自身情况的选择机会;灾后重建可选择预制构件提高建造速度。政策引导的三类项目中,投资者主导的生产类项目重点是降低造价,而旅游类建筑重点结合传统形式和现代功能以满足市民需求;公益力量主导的项目重点是引入新技术、新形式,并通过发动当地参与建筑活动或提供公共空间凝聚乡村社区;乡村内部主导的项目形式上和功能上需表达现代生活进入乡村。最后,从现阶段城乡发展状况,流动性增强和观念变化三方面入手,讨论宏观因素对乡村建设的影响;并基于对设计策略的总结,总结建筑师对建造方式、媒介以及项目中角色的主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