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材料Fe3O4,Fe3O4@MS(M=Zn,Cd)及C@MS(M=Zn,Cd)的制备,表征及Fe3O4@MS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低维纳米材料的光、电、催化等性能,使得人们在这一类材料的合成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同时也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制备了各种各样的纳米结构材料。当常态物质被加工到极其微细的纳米尺度时,会出现特异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效应,其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乃至化学性质也就相应地发生显著变化。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呈现出诸多新奇的物理、化学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这些复合颗粒很好地调谐了化学组分、核与壳的结构与尺寸大小,所以它们为材料应用功能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它们有着广泛的潜在应用,可以用在光学、电学、热学、动力学、电光、磁性和催化等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研究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光催化特性的影响。利用FeCl3.6H2O和NaAc为主要原料,C2H6O2作为还原剂,制备出了四氧化三铁,并且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了纳米碳球,以其作为模板剂,加入硫代乙酰胺(TAA);醋酸锌(Zn(Ac)2);氯化镉(CdCl2·2.5H2O);十二烷基硫酸钠成功制备出了核壳材料Fe3O4@MS (M=Zn, Cd)及C@MS (M=Zn, Cd),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为主要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产物都为球形,分散性较好,MS成功嫁接到Fe304及碳球上,并且Fe3O4@MS (M=Zn, Cd)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最后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核壳材料的形成过程。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