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环境营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产物,在实际使用中经过不断地调试改良,形成了各种气候适应性的方法与技术。位于皖南地区的徽派传统民居在室内环境营造方面有着良好的气候适应性,传统民居的天井对于室内空气流动及采光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徽派建筑空间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构成要素。通过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掌握了传统民居室内环境的影响要素,村落的选址规划、水系的设计、街巷及天井空间为室内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几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室内外环境的连续实测,掌握了传统民居室内环境现状。实测结果显示传统民居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较好,过渡季节室外平均风速为0.75m/s,在夏季、过渡季节能够利用自然通风进行通风降温;围护结构冬季防寒效果较差;传统民居明堂的采光系数均在2%以上,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室内采光系数的要求。以典型三合院式民居树人堂为研究对象,借助ECOTECT软件研究树人堂室内光环境及热环境,得出传统民居天井及室内灵活隔断对于采光具有重要意义,室内采光系数最低值为2.1%,采光系数平均值为10.6%,采光均匀度为0.198,表明传统民居室内采光不均匀;外墙和木板之间的空气层对于围护结构隔热效果显著;夏季传统民居通过围护结构得热量占到总得热量的5.5%,而在冬季通过围护结构损失的热量很大,占总热损失的51.1%,表明传统民居围护结构在冬季保温效果不良。以树人堂为研究对象,借助AIRPAK软件研究树人堂室内外风环境,建立了3栋建筑组成的并列式建筑群组,模拟封闭的建筑群组处于大气边界层中室外区域的风场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迎风面风压处于1.3~1.6Pa之间,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能力沿着建筑高度方向递增,在建筑物的2/3高度处风压达到最大,为1.6Pa。背风面风压在-0.5~0Pa之间,建筑前后压差达到2Pa,为民居室内自然通风的营造创造了条件。研究了树人堂在3种模拟工况(夏季主导风向下、白天静风工况及夜间静风工况)下的室内风环境,得出天井对于夜间热压通风效果显著。通过以上连续实测及模拟分析发现,徽州传统民居通过利用建筑朝向、采用天井热压、风压等通风模式及合理布置室内冷源来营造自然通风;通过天井及室内灵活隔断来营造自然采光;围护结构采用流动的空气层来达到隔热的效果。同时,传统民居由于开窗小,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导致民居卧室通风差;存在室内采光不均匀、围护结构不利于冬季防寒等问题。针对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善并对有利于室内环境营造方面的生态元素进行了现代更新,从建筑布局、开窗、天井尺寸等方面对新型民居进行了改造,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徽州地区的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纵观我国农村金融30余年的改革,政府主导型的外生性金融扩展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主线和方向。既有的改革举措表明,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扩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此来
脑转移瘤是颅脑常见的继发肿瘤,占脑肿瘤20%~40%,脑转移瘤多见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40~65岁,多见于男性,脑转移瘤途径以血行转移多见。多发生于幕上,少数发生于幕下,多为多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需求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建设发展的必备要素。高校信息化是高等院校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形成现代化教育
将微分几何理论应用于环形刀五轴加工无干涉刀具路径生成方法的研究,分别推导出刀触点处刀具曲面和工件曲面曲率分布方程,结合这两个方程,进行进给步长、加工行距以及相邻刀触点
2005年3月,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在英国成立。Zopa的出现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融资渠道,这种新的模式得到广大投融资者的认可,并逐渐参与其中。此后的10年间,
目前国内媒体灾难新闻存在的审美误区表现在:忽视新闻的“主题美”;压制新闻的“真实美”;破坏新闻的“善”之美;曲解新闻的“接近美”。对于灾难新闻进行审美引导,既是维护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学困生的转化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学目标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
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资本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企业并购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始于19世纪下半叶,美国一共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但呈现
"一带一路"战略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外交政策模式。"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是中国全新发展的新思维,是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来开拓中国与周边世界的外交新格局,从而构造出新的秩
散文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情"和"我"。教学散文,就要深究"我"之"情",怎样统摄人、事、景、理。也就是说,散文教学,不应只把目光放在事如何之奇,景如何之妙上,而应去深究人、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