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有关于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诊治方药、五运六气等诸多方面,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在中医理论中,有关“风”的中医术语不胜枚举。本文对中医学“风”的概念、源流及其病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风”之概念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两汉时期,这是“风”的起源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将“风”应用在多种术数体系中。在不同的术数体系中,风有着不同的含义。此时的文献多是记载自然界风的方位,当时人们通过判别风的方向,来推测吉凶。第二阶段为先秦两汉到宋之前的时期,这是“风”理论的成熟、运用阶段。这一时期,曾经被作为自然现象的“风”,逐渐被凝练、动态形象化。风开始与中医学的特征紧密结合,风形成了一种病因概念,称为“风邪”。是医学经典的确立,以诸多种自然观方式呈现,如:五行组成学说、四大组成学说,兼带其他各种术数运算的五运六气学说。对风的气化论,发挥到淋漓尽致,各有一套完整学说理论,并且散见于医家著作中。内容包含了“风”的性质多元化,于是“风”的理论越丰富,就显得“风”的内容越是无际无边,过度宽泛以及滥用无度,产生了两面效应,有十分积极的效果,但也有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值得深究。第三个阶段从金元时期到清末,这是规范整合阶段,风的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医家认为只存在“外风”,而这一阶段形成了“内风”学说。中医学有关“风”的概念从此争论不休,需要进行变革与规范。近代医家,纷纷开始进行规范与整合,他们认为内风并非外邪,而是“机体颓败而然”,应该是病机概念。此时的显著特征是祛风的方式和对风药的认识与之前有巨大的不同。本文分别从三个阶段论述了“风”的起源、发展、整合和运用。从最初的自然天象,逐渐术数化。《内经》时代形成了多种概念和理论体系,其中的五行术数学说流传千古,为中医体系框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后世将其内容发展、整理,力图将各种发病机制融合。所以六淫之中,风邪易与各种邪气相兼为病,其概念容易混淆,学者们试图运用各种方式来解释临床现象。本文采用训诂的方法,探究风邪病因的源流演变。发现中华原典时期“风”根本没有与病因挂钩,直至《内经》大量论及“风邪”。通过对《内经》中的“风”的研究,发现“风为百病之长”的这一特殊病因进行深度研究,作为具体病因存在问题,与其他外感病因的理如何体现于临床,参考古今文献对此进行了归纳探讨。发现汉·张仲景《伤寒论》所论之“风邪”与《内经》有者不同观点,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可知,用麻黄汤来辛温解表、用桂枝汤来解肌祛风。在汉代感受“风邪”,治疗时运用祛风之法,大多使用辛温之品,该法沿用至今。若只看病机显然,“风为阳邪”和“风性开泄”的认识就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提出临床或许也有“阴邪”的观点,可供学术界进一步探讨。至今“风邪”作为病因实质上忽略审证求因的过程,与临床联系紧密。对“风邪”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实属必要。本文以“风”作为病因,探索从上古时期到各个朝代对“风邪”认识的演变,将所发掘的每个时期风的特点进行规范与总结。作为病因的“六淫”之首,是机体对自然界气候抵御能力的低下,患病后自身出现的症状表现,经审证求因得来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因发而知受”。结合导师肖相如教授认为外感病初期,应当直接辨清寒、热、燥、湿之证,对证治疗,用药平调即可达到效果。“内风”虽然不是外感病因的概念,但经研究发现将“内风”病因误作了外感风邪所致,含混误治延宕千年之久,但却与“风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也连带进行了深入探讨,虽不是论文的主体但这却提供风邪作为病因发展重大转折点。最后佛教中也有“风”的论述,作为附录参考,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邪”病因的内容着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