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整理与统计分析,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证治源流进行研究,探求水气病的证治源流及发展规律。为水气病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依据,以期对水气病的临床辨证与治疗有所启发。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古文献中水气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1.机检与手检相结合古籍考证范围为清代及以前著名方书与代表医家著作,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查找,通过文献数据库查检收集相关论文及著作。2.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将代表医家治疗水气病的观点进行提炼。将各个时期的方剂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方剂数据库,并运用SPSS2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收集的相关中药进行整理归类,对中药频数、频率、性味、归经进行统计。3.通过纵横比较的方法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源流与发展进行分析,对于相同历史时期进行横向比较,归纳各医家辨证与治疗的异同,对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探求源与流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古文献的考证,以历史时期为划分,将水气病的源流及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进行讨论,不同时期的医家对水气病的诊断与治疗都有所突破,表现在巢元方对水气病的证候病机认识比其他医家更加全面,严用和首次将水气病分为“阴水”与“阳水”进行论述,唐宗海对气、血、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搜集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对有关中药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对相关中药药性进行描述,按出现频数大小依次为:寒(829),温(682),平(341),热(69),凉(4)。2.对相关中药药味进行描述,按出现频数大小依次为:苦(1037),辛(912),甘(212),咸(78),酸(30)。3.对相关中药按五脏归经进行描述,按出现频数大小依次为:肺经(1056),脾经(795),肾经(592),心经(466),肝经(235)。4.对相关中药进行分类,共可分为20类,按药物种类占比由大到小排列:利水渗湿药(13.33%);补虚药(11.52%);化痰止咳平喘药(10.91%);解表药(9.09%);清热药(8.48%);温里药(7.27%);泻下药(7.27%);活血化瘀药(6.06%);理气药(6.06%);祛风湿药(3.64%);化湿药(3.03%);收涩药(2.42%);消食药(2.42%);开窍药(1.82%);安神药(1.82%);平肝息风药(1.82%);止血药(1.21%);驱虫药(0.61%);拔毒化腐生肌药(0.61%);攻毒杀虫止痒药(0.61%)。5.聚类分析可分九类:C1:(甘遂、牵牛子、大戟、商陆);C2(杏仁、诃子、郁李仁、泽漆);C3:(大黄、芒硝、芍药、海蛤、海藻);C4:(桑白皮、滑石、泽泻、猪苓);C5:(木通、瞿麦、麻黄、羌活、防己、椒目);C6:(防风、桂枝、当归、陈皮、芫花、生姜、白术、黄芪);C7:(青皮、川芎、枳壳、厚朴、槟榔、大腹皮、木香);C8:(人参、甘草、茯苓、鲤鱼、赤小豆);C9:(附子、干姜、葶苈子、吴茱萸、巴豆)。结论1.《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上,表现在“五水”对阴水阳水的影响、“五脏水”对肺脾肾三脏的影响,“气分、血分、水分”对气血津液的影响等。2.《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治疗上,表现在处方用药的影响,如防己黄芪汤对《普济本事方》中葶苈丸的影响,防己茯苓汤对《全生指迷方》中防己汤的影响,枳术丸对《三因方》中茯苓分气饮的影响等。3.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频数靠前的中药为茯苓、葶苈子、防己、桑白皮、陈皮;对方剂进行频数分析,频数靠前的方剂为葶苈丸、防己汤、实脾散、海蛤丸、泽漆汤;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古代对水气病的治疗主要可概括为峻下逐水法(主要分布在C1)、软坚散结法(主要分布在C3)、利水渗湿法(主要分布在C4与C8)、发汗利水法(主要分布在C5与C6)、培土制水法(主要分布在C6与C8)、温阳利水法(主要分布在C9)、行气利水法(主要分布在C7)七大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