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后的调查统计表明,RC框架破坏部位大多集中在柱端,较少出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强震的破坏力较大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与RC框架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方法不够完善有关。已有研究表明,当考虑柱的偏心距随机特性后,框架柱承载力抗震可靠度在某些情况下会低于目标可靠指标较多,这也被认为是难以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开展随机偏心距下柱可靠度的研究较少,因此现有研究对不同参数情形下强柱弱梁设计可靠度变化规律的认识尚不够充分。本文针对此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考虑混凝土强度、极限压应变和钢筋强度等材料本构关键参数的变异性以及地震作用下柱截面受拉的可能性,并基于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得到的梁柱精细抗力计算模型。结合已有的水平地震作用、竖向重力荷载、混凝土和钢筋本构参数等概率模型,并考虑柱截面偏心距的随机特性,采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情形下RC框架强柱弱梁设计可靠度,明确了可靠度随设计参数变化的规律。并针对不利情形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度的改进设计方法,即通过达到设定的目标可靠指标来改进规范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从而进行柱的承载力设计。(2)通过规范方法分别设计了两榀一级和二级框架模型,然后计算纯框架模型和考虑有效翼缘范围内楼板的模型中各个节点处的强柱弱梁可靠度,针对带楼板模型对其小于目标可靠指标的节点进行改进。最后通过Perform-3D进行时程分析,对比原模型与改进模型的出铰率和梁柱耗能占比,来验证本文的改进设计方法对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一级框架,当抗震承载力目标可靠指标定为4.0时,对于下部楼层可有足够的保证率使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但对于上部楼层,改善效果不明显,建议同时增大规范最小配筋率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