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海到高加林——论“青年”文学形象在80年代的转变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55769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海是1965年金敬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中的人物,而高加林则是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人物,两个青年形象处于不同的时代,也有着迥异的精神面貌。现有对青年文学形象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研究者更侧重于以时代为界进行断裂式研究,往往忽略了各个时代的青年形象所具有的关联性。而事实上,如王德威所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青年形象从来不会是孤立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每个时代的青年典型形象都是社会文化想象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中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样板。因此,笔者以欧阳海和高加林这两个青年形象为原点,借由具体文本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来考察建国后青年文学形象发生了怎样的演变、造成演变的原因以及作家的文学创作对青年形象的这种嬗变做出了何种具体的回应,产生了何种社会影响和意义等,并藉此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透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及其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得本论文的选题产生跨学科的意义而真正与当下青年问题的研究发生关联。  除绪论、结语之外,本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欧阳海前后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进行追溯和分析。充分结合外部资源如俄苏“红色经典”作品的影响,内部历史传承如国内“社会主义新人”系列的塑造等因素,对欧阳海被想象与建构的过程进行追溯,在论述其历史合理性的同时,展开文本分析,分析其基本特征。  第二章,重点对高加林这一青年文学形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作家路遥的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种青年文学形象的产生并非偶然,高加林的崛起与欧阳海这一“红色青春”典型的跌落不无关联,而其思想内质中也不乏相似之处。结合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可以发现,作家的人生经历在其进行文学创作时总会如一个幽灵般不时地产生影响,更会溅射到其笔下的人物命运中去。  第三章,结合叙事学理论,以高加林为中心,讨论80年代一代青年的悲欢歌哭。借由对具体文本进行文本细读,结合高加林身上所具有的性格与心理特征,以“城乡关系”、“理想、自我、爱情”以及“父子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时代变革中众小说中青年形象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应的性格心理的变迁。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是口语交际中所特有的一种语用机制,“你+感官动词”类话语标记语也不例外,它们在语言运用中有着联系上下文,表达情感态度等功能。本文以关联理论、顺应理论为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