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伴随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利益主体、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民政治参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明显地呈现出新的动向和趋势。积极探求农民政治参与的实践路径和主要进路,保障和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面貌以及社会制度变迁,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各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坚持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一般与特殊的有机统一,对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农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历史与现实、功能价值、主体性条件、政府责任、制度安排及社会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揭示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变迁轨迹、行为逻辑和未来走向,以此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认知和谐社会构建中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经验和规律。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与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缘起,阐述这一论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严格厘定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作者对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农民政治参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笔者将其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革命战争时期(1924一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一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一2014)。第二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主要探讨了政府在农民政治参与中的责任和市场经济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然后,作者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条件。我们探讨了农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内涵和特点,解析了主体性条件中的经济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优化农民主体性条件的路径: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培育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民政治参与面临着不平衡状况突出、组织化程度偏低、政治参与深度和效度有限和非制度化倾向严峻等现实困境。作者指出了政府责任出现的错位,即IV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农民政治参与认识偏差。政府的缺位:地方政府行政不作为、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越位。政府的越位:地方政府公权力随意扩张,行政行为失范。第五章着重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及参与式乡镇治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对新时期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运行进行关联性考察,针对现阶段政治参与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制度建设和制度设计进行了思考与探讨。为了实现政府责任的归位,必须转变理念、支持、接纳与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建立和完善权利均衡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援助机制。建立、完善和捋顺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力量和作用。本章对农村社会组织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功能发挥状况以及具体调试、改进、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本研究澄清了理论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提出了应对之策。对于实现农民参政行为的规范化和参政方式的现代化,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