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移植治疗高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固定与单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高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等指标,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在治疗高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广东省中医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其中25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治疗的患者为A组,25例采用单纯锁定钢板固定的患者为B组,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通过12-32个月的门诊随访及影像学评估,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评价、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1、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及年龄、性别、患肩部位、骨折类型、内固定材料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时间方面,A组平均96.56±16.16min,B组平均93.16±16.67min;手术出血方面,A组平均为86.00±62.25ml,B组平均为82.00±49.16ml;在住院天数上,A组平均为12.88±3.67天,B组平均为14.40±3.94天;两者在这3项数据的对比上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总费用上,A组平均为54513.76±5104.02元,大于B组的42003.72±5270.47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并发症上,A组术口愈合不良2例,肩关节僵硬3例,神经血管损伤1例,内固定失效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4%;B组术口愈合不良0例,肩关节僵硬10例,神经血管损伤2例,内固定失效7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患者在随访中都没有发现骨不愈合以及感染等发生。经统计,A组患者在内固定失效、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上低于B组,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口愈合不良、神经血管损伤上,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在影像学评价上,A组术前颈干角平均为106.06°±6.98°,B组为108.77°± 4.63°,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初次摄片时颈干角分别为135.36°±5.02°、133.03°±4.61°,肱骨头高度分别为 1.58 ± 0.21mm、1.58 ±0.14mm,两组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末次随访(超过12个月)时,B组患者颈干角平均为128.34°± 6.79°,肱骨头高度为1.39 ± 0.29mm,较A组颈干角(134.29°±6.22°)、肱骨头高度(1.53 ±0.18mm)少,且较初次摄片时减少,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颈干角、肱骨头高度则无明显减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5、在功能评分上,末次随访时,根据Neer’s功能评分,A组平均82.68 ± 8.06分,优6例,良1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0%;B组平均为76.80 ± 9.64分,其中优3例,良10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为52%。A组患者优良率高于B组,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在DASH评分方面,A组DASH值平均为16.00 ±11.87,低于B组的22.92 ± 11.6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运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技术,可有效支撑肱骨头,维持颈干角,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塌陷以及进而引起的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此术式固定牢靠,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天数也与传统术式相仿。另外,同种异体腓骨费用较为昂贵,总住院费用较传统术式有所增加。
其他文献
某电厂蒸汽吹灰器采用一对一控制方式,其连接信号电缆占用较多控制系统的I/O通道及电缆。为了解决此问题,根据设备组合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对该蒸汽吹灰器的控制系统进行改进,
一、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和继续教育状况1.自身素质相对较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职务偏低的现象。据统计,杭州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615
通过对植筋应用中应考虑的锚固长度、植筋胶性能、植筋直接替代预留插筋的危害性、适用温度、新旧连接的可靠性、施工的可行性等分析,指出单纯以植筋厂家资料数据,简单化的以
介绍了水泥搅拌桩与土层锚杆组合支护在砂土基坑中的应用技术,并对支护效果进行分析。
目前火电厂脱硫石灰石粉的细度基本是参考标准《煤粉细度的测定》(DL/T567.5—1995)方法进行分析,但由于脱硫石灰石粉颗粒粒度小,自发团聚趋势比较明显,参照该标准分析的结果误差较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龙头,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合理引导和控制小城镇发展方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小城镇一定时期的发展蓝图,是建设小城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