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份、9月份对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及其地上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和沉积物相互关系,并利用丰富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探讨了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受干扰情况,为在黄河河口湿地进行生物监测打下了良好基础。(1)两次采样调查,在黄河河口湿地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1种,隶属于33科38属。其中节肢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环节动物8种,昆虫幼虫1种,分别占总数的58.52%,17.04%, 18.7%,3.1%和3. 1%。底栖动物主要生态特征为广温性、广盐性和耐低氧环境。其区系组成为海洋动物、半咸水种类和淡水种类并存。各群落底栖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变化,呈递减的趋势,且表聚性非常明显。季节上看,5月份环节动物种类最丰富,9月份节肢动物种类最为丰富。5月份丰度基本趋势大体为随生境的中生化而减少,即水生植物群落>湿生、中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9月份调查显示底栖动物丰度表现为湿生、中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2)植物群落相似性越高,其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也越高。通过聚类分析和MDS排序表明,海岸滩涂潮间上带和潮间中带(1、2)为水生植物群落,其底栖动物以海洋环节动物为主;河滩上柽柳群落、深水芦苇群落、浅水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3、4、5、7)均为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其底栖动物以河口地区特有种为主;水塘边草地群落、棉田、5a白蜡林、11a白蜡林、13a刺槐林(6、8、9、10、11)属旱生植物群落,其底栖动物以陆生节肢动物为主。(3)黄河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种类偏少,多样性偏低。底栖动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除个别类型外,5月和9月基本保持一致趋势。丰富度指数范围0.6266~2.7704,多样性指数在1.2325~8.2325之间,二者均表现为水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湿生、中生植物群落。9月棉田(8)多样性指数最高,水塘边草地群落(6)最低。均匀度总体趋势水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湿生、中生植物群落,两季节基本一致,在0.3563~1.0000之间。优势度指数在0.1644~0.2058,总体表现为旱生植物群落>湿生、中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4)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底栖动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春末夏初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多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底栖动物物种总数与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总数、丰富度和均匀性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0.896和0.776(双尾显著性检验≤0.01)。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总数和丰富度与地上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0.609(双尾显著性检验≤0.05)。夏末秋初调查结果则显示相关性多为正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个体总数与其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3(双尾显著性检验≤0.01);动物个体总数与其地上植物群落的个体总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和0.686(双尾显著性检验≤0.05)。(5)植被类型、人类干扰和土壤盐碱度对底栖动物群落有很大的影响。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湿地水分状况。旱生植物群落中,陆生节肢动物为优势种,海洋环节动物在入海口潮间带区为优势种。中生植物群落中,河口区特有种类占优势。ABC曲线显示受到中度干扰和未受干扰的群落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多偏高,受到严重干扰的群落其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基本与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相符。春末夏初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盐度和PH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总数、丰富度、多样性相关性关系显著。而于土壤盐度和PH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