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研究——以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呼和浩特市兴安路民族小学、内蒙古师大附中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为教育之“土壤”,教育也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之功能和使命。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蒙古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引发许多新的教育命题。特别是由于国家施行把农村牧区级的中小学合并到城镇的措施使蒙古族学生自幼离开父母长辈、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摇篮,来到城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因而蒙古族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途径受到阻碍,甚至是断裂。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族学校特别是作为民族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应该承担起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拓展的功能和使命。但在现实中由于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的冲击,民族文化被忽略和边缘化,而民族基础教育却缺乏应对策略和理论指导。  本文以作者本人2008年9月-2009年1月期间对呼和浩特市三所蒙古族中小学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本参考材料,并结合“文化中断”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呼和浩特兴安路民族小学三所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两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介绍了田野调查学校的基本概况;第三章:作者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一,民族文化日益边缘化;二,民族语言有“轻蒙重汉”现象;三,民族认同感状况;四,民族生活方式日益疏远等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盟誓是吐蕃一种古老的社会习俗,其制度化是吐蕃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盟誓制度涉及吐蕃社会各个方面,它对研究吐蕃社会全貌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视角对壮族社会中存在的的拟亲属关系进行研究。拟亲属关系广泛存在于壮族民间,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结老同、认干亲和寄干亲等。透过对一个壮族社区中存在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职贡”是指藩属或邦国向强大政权或中央王朝朝贡,进献赋税或贡物。“职贡图”则是指由朝廷敕命绘制的,描绘各朝贡使臣和民族形貌的画卷。这种采用图籍的形式反
岭南画派在近现代的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民国初期和京津画派、海派并存,共同构成画坛三足鼎立的局面。高剑父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不仅是岭南画派的开创者,更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