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5年Carrell和Guthrie首次进行心脏移植动物实验,移植后心脏成功跳动了90分钟,从此拉开了心脏移植研究的序幕。1967年南非医生Bernard完成了世界首例人类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心脏成功复跳。历经近100年的研究发展,心脏移植技术已相对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就。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及不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唯一有效手段。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更多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通过接受心脏移植,获得生命的延续并重新拥有正常的生活。但心脏移植领域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冠状血管病、移植供体的保存、心肌保护等。对以上问题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仍需继续深入研究以期逐步解决。 英国阿伯丁大学病理学教授Kerr于1972年首次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认为细胞凋亡就象树叶或花瓣飘落一样,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Beranek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心脏移植中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心脏移植术后发生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过程中,促进或抑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如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也发生变化。心肌细胞凋亡所造成的损害主要是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脏功能减退,严重者影响受体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时间。在对细胞凋亡的发生机理研究中发现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移植物早期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氧自由基在细胞凋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